导师风采
王伟伟
浏览量:10624   转发量:43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研究员
  • 导师类别:博士生导师
  • 性别: 男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学位:博士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天津)
  • 所属专业: 生物医学工程
  • 邮箱 : wangww@bme.pumc.edu.cn
  • 工作电话 : 022-87890153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王伟伟,男,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民盟盟员。200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理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导师,董岸杰教授),获博士学位;2013-2015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CAMS&PUMC)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孔德领教授)。2015年留所任职,2016年获聘副研究员,2020年破格获得卫健委研究员资格,同年入选院校第三批准长聘Tenure-track系列教职(正高、博导)。

        研究方向为免疫调控生物材料。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中国医学科学院青年医学人才奖励项目以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等各类基金项目十余项。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国际先进材料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dvanced Materials, IAAM)科学家奖(IAAM Scientist Award),Vebleo Fellow, 天津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入选天津市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和青年科技优秀人才,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新星”人才支持计划,中国医学科学院青年医学人才。

      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dvanced Science, Small, Nano Letters, Nano Energy, Biomaterials, Bioactive Materials等国内外TOP杂志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5项,获得授权12项。担任Acta Biomaterialia, Biomaterials Research等杂志编委。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高分子生物材料,组织修复与再生,免疫调节与免疫治疗,医疗器械研发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团队展示

        
免疫调控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团队成员简介        

         团队拥有多学科背景交叉的科研队伍,目前各级科研人员共计5人,在生物医学材料合成与制备、分子与细胞生物学评价以及动物(小鼠、大鼠、猪、羊)实验等方面具备扎实的基础和丰富的实验。在生物材料(含纳米材料)、药物递送、肿瘤免疫治疗、分子影像探针、细胞工程、组织工程、心血管组织修复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累计获得各类研究项目近二十项,发表SCI论文近百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多人次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以及天津市人才荣誉称号。

微信图片_2021090113闯年     张闯年,博士、副研究员,硕导

            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博士,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后

           主要开展生物医用材料在肿瘤治疗、组织修复等方面的研究。相关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资助。相关成果已在Biomaterials、Bioactive materials、Nano Research、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Nanoscale、Molecular Pharmaceutics等杂志上发表,申请专利8项,其中美国专利1项(已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7项(3项已授权)。

           作为骨干成员,入选了2017年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免疫活性生物材料创新团队”、2018年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组织修复生物活性材料创新团队”、2019年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兽用药物与诊断技术创新团队”和2020年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植介入生物医用材料创新团队”。团队工作“用于生物活性物质递送的纳米和水凝胶载体的构建和应用”获得了2018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六完成人)。

微信图片_黄          黄平升, 博士、 研究员、硕导

              主要从事两性离子材料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涉及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以及在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抗纤维囊形成水凝胶的设计与在组织修复 中的应用,新型超亲水两性离子19F MRI造影剂的开发与在可视化小口径人工血管中的应用等。相关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团队项目资助。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Biomaterials, Bioactive Materials,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Acta Biomaterialia等国内外Top期刊发表SCI论文23篇,其中一区15篇,二区6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5项,获得授权7项;作为第二完成人,获得2019年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用于生物活性物质递送的纳米和水凝胶载体的构建和应用”)。

            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任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心血管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基础医学影响分会委员。作为骨干成员,入选2017年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免疫活性生物材料创新团队2018年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组织修复生物活性材料创新团队、和2020年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植介入生物医用材料创新团队

微信图片_冯        冯祖建,博士、助理研究员

       2011.9-2015.7    天津大学  工学学士

       2015.9-2021.7    天津大学  工学博士

       主要研究内容为多功能水凝胶皮肤敷料以及柔性电子器件的仿生设计。其相关工作以第一作者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Biomaterial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Biomaterials Science等国外TOP期刊发表。

张菊

张菊,女, 博士,山东省护理学会护理管理学术青年委员会委员,青岛市护理学会伤口及造口护理学术委员会委员。2008年于泰山医学院护理学院获学士学位;2010年研究生毕业于山东大学,获硕士学位;2014年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14年至2016年在南开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博士后面上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岛市博士后应用研究项目1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SCI及核心期刊十余多篇。主要研究伤口护理和老年护理,在压力性损伤修复方面开展了系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蒋丽琴

蒋丽琴,博士,副高。2013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纳米载体与肿瘤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13篇。


科研平台

        研究所和课题组具备充足的硬件实验设备和实验技术。“生物医学材料测试平台”具有共聚焦显微镜、高内涵、原子力显微镜、流式细胞仪、LC-MS、DSC、TGA、万能材料试验机、流变仪、全波长酶标仪等设备,实验室自有流式细胞仪、组织病理切片系统、紫外和荧光分光光度计、正/倒置显微镜等设备。团队成员在高分子材料合成,纳米与水凝胶组装,支架材料加工,细胞水平评价和体内动物实验等方面掌握完善的实验条件和技术。


合作交流
        课题组与阜外医院、天津市胸科医院、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国家纳米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南通大学等单位长期合作,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项目情况

免疫调控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

生物材料作为支架或递送载体在组织修复、再生医学和药物递送、纳米医学等领域受到极大的关注。传统观点认为材料植入体内引起炎症相关的异物反应 (Foreign body response, FBR),导致材料被免疫系统排斥或清除,不利于材料与组织的整合,造成材料植入失败或递送系统失效。然而,最新的观点认为:如果材料能够主动地调控免疫细胞分化和激活机体适应性免疫反应(局部、周围和远端),那么生物材料引起的免疫反应可以为病缺损组织再生和重大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疾病)治疗提供有效的策略,此类生物医学材料定义为“免疫调控生物材料 (Immunomodulatory biomaterials)”。

多年来,课题组专注于免疫调控生物材料的设计、构建及其对免疫细胞分化、适应性免疫反应和组织免疫微环境的调节作用,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课题组初期研究主要是开发用于输送生物活性小分子、细胞和蛋白药物的水凝胶与纳米载体材料,调节机体适应性免疫反应,增强肿瘤免疫治疗效果;最近,我们发现水凝胶材料本身就有显著的免疫调控作用,在组织修复与再生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免疫调控水凝胶用于免疫治疗与免疫调节:

(1)生物仿生糖肽水凝胶促进缺损组织再生:仿生ECM的化学组成、纤维网络结构和生物学功能,构建生物活性糖肽水凝胶;以巨噬细胞为靶点免疫细胞,原位募集巨噬细胞并调控巨噬细胞M2极化,激活促修复T细胞反应,将病缺损组织的炎症微环境转变为促修复微环境,在不使用细胞因子和细胞的条件下加快受损组织再生。

(2)水凝胶递送免疫调节剂,激活T细胞反应:构建人工合成、可注射、自组装聚合物与多肽水凝胶,作为缓释载体,递送免疫细胞和大分子免疫调节剂(如抗原、佐剂、抗体);以树突状细胞为靶点免疫细胞,增强树突状细胞成熟,提高机体适应性T细胞免疫反应。

2. 医工结合与临床转化:

(1)完全可吸收结构性心脏病封堵器: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针对先天性结构性心脏病,如房、室间隔缺损,以及金属材质封堵器存在诸多弊端,如组织磨损、金属残留、金属离子释放引起传导阻滞等。团队与阜外医院潘湘斌主任合作,研制了完全可吸收心脏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过两年大动物实验验证了封堵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试验证明,完全可吸收封堵器可以在单纯超声引导下植入病人体内,6个月、1年和2年后,封堵成功率都是100%,满足临床使用要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吸收封堵器实现“无需放射线、无金属标记点、体内无残留、无远期并发症”的结构性心脏病治疗新模式。基于涂层技术,开发第二代完全可吸收封堵器,在封堵器表面构建了高稳定性、高活性的大分子涂层,实现器械的快速内皮化和引导组织再生,进一步提高封堵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经导管可注射心衰治疗水凝胶: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称心衰,是几乎所有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除心脏移植和使用左心室辅助装置以外,目前临床没有缓解或治愈心衰的手段。可注射糖肽水凝胶系统发挥内源性组织修复功能,包括引导细胞迁移、促进增殖,以及免疫调节、代谢调控、炎症控制等,提高心肌组织再生,回复心脏功能。



报考意向
招生信息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天津)
硕士研究生
  • 序号
  • 专业
  • 招生人数
  • 年份
博士研究生
  • 序号
  • 专业
  • 招生人数
  • 年份
报考意向
姓名:
手机号码:
邮箱:
毕业院校:
所学专业:
报考类型:
学术学位博士
学术学位硕士
专业学位硕士
临床专业学位博士
个人简历*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成绩单 *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其他材料: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备注:
科研项目

近五年,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天津市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中国医学科学院青年医学人才项目等各类项目资助。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