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李太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清华大学医学院双聘教授,中华医学会感染性疾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兼艾滋病学组组长。《艾滋病》中文版主编, 《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传染病杂志》副主编。三十多年来致力于感染性疾病诊治,发表论文300多篇,他引7251次,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66人。获吴阶平医学药学创新奖奖、法国塞维雅奖和吴阶平-杨森医学药学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1.“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成人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和免疫重建”;
2.“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成人艾滋病适宜治疗策略研究与应用”;
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人免疫功能评价平台建设及临床应用”;
4.“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艾滋病综合治疗方案的优化及推广应用研究”。
1.提出了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理论,首次在国人中验证了艾滋病免疫重建理论,阐明了免疫损伤规律
1998年和法国导师Brigitte Autran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重建理论。首次证明了艾滋病晚期病人的CD+T细胞数量能在HAART有效控制病毒复制后得到显著增加(Science. 1997, 277:112),进一步证明了这些新增加的CD4+T细胞功能也能恢复正常(Lancet. 1998, 351: 1682)。该理论的建立为判断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奠定了免疫学基础,被国际上公认为艾滋病研究史上非常重要的发现之一。1999年回国以来,通过对千余例中国艾滋病患者的研究,发现:(1)在大样本人群中验证了免疫重建理论;确立了利用淋巴细胞计数和T细胞亚群中激活亚群比例来预测CD4+T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的方法,为医疗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开展抗病毒治疗提供了简便、廉价的治疗疗效的替代评价方法。(2)阐明了艾滋病的免疫损伤规律,为治疗时机的选择提供了依据。(3)国际上首次了发现Bw6/Bw6基因型可加速艾滋病疾病进程,丰富了艾滋病分子机制的内涵。
2.确定了国产艾滋病药物的优选配伍方案,制定我国第一部《艾滋病诊疗指南》,提出了艾滋病的“综合诊疗”模式。
2007年完成国内首个前瞻性研究,证实了国产抗病毒药物疗效和与进口同类药物相当,费用仅为进口药的六分之一,筛选确定了两种国产药优选配伍(D4T/3TC/NVP和AZT/3TC/NVP)的一线最佳治疗方案,为制定我国的抗病毒治疗规范奠定了科学依据,有效遏制了我国艾滋病的蔓延。2010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出效优、毒副作用低的长期方案:即D4T+3TC+NVP治疗6月后更换为AZT+3TC+NVP长期持续。该方案最大程度避免了AZT的短期骨髓抑制以及D4T的长期脂肪营养不良等毒副作用,成为目前我国抗病毒治疗的首选方案。制定我国第一部《艾滋病诊疗指南》:该指南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对我国艾滋病诊治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有效遏制艾滋病蔓延的势头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了国内艾滋病诊疗的多专业团队,开展了艾滋病相关的脂代谢、骨代谢、心血管及眼部并发症的研究,为艾滋病综合诊治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打开了我国艾滋病常态化诊疗的局面。
3. T细胞免疫与免疫激活、慢性炎症研究
本实验室通过大规模健康人群免疫功能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健康人群免疫功能指标(即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各年龄段正常参考值范围以及其随年龄变化趋势,为判断个体免疫功能是否早衰提供了精准参考值。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外周血中记忆型CD4细胞数量逐渐增加,而纯真CD4细胞数量逐渐减小,同时具有功能CD4细胞比例减少,部分解释了老年人免疫储备减少和免疫系统衰老的现象。首次提出免疫调节剂中药雷公藤在抑制艾滋病患者体内免疫激活、慢性炎症的作用,提出以调控免疫激活和慢性炎症为靶点改善免疫重建的新策略。
4.HIV-1 DNA储存库研究
利用实验室全血样本开展HIV-1DNA储存库研究,明确了抗病毒治疗前后HIV-1DNA储存库的下降规律和影响因素,证实了HIV-1DNA水平与疾病进展和免疫重建的关系,建立了HIV-1DNA的预测模型。有望推进HIV-1DNA作为继CD4计数、HIV-1RNA之外的第三个艾滋病临床观察和评估指标,为探索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