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于炎冰,1967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国家卫健委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及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中央保健会诊专家。2008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5年获国家卫生计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2006年及2018年分别获王忠诚青年医师及学术成就奖。
主要学会兼职: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及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候任组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及功能神经外科学组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及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常务委员及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神经微侵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促进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副主编
主要业绩
2000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选择性周围神经显微缩小术治疗脑瘫、脑和脊髓肿瘤及损伤等疾患引起的四肢痉挛状态,取得了满意疗效, 特别适用于症状单一的病人,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在国内最早开展个体化、规范化治疗小儿脑瘫,使症状复杂多样的脑瘫患者能够得到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并对传统的SPR手术进行多项改进,在国际上首次将神经内窥镜应用到SPR手术中,将手术创伤和并发症降到最低。在国际上率先采用改良Foerster-Dandy手术治疗痉挛性斜颈取得优良疗效。目前已为万余例脑瘫患者施行了手术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手术总有效率在95%以上。
为20000余例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的患者施行了桥小脑角区显微血管减压术(MVD),通过对手术技巧的不断改良,取得满意疗效,总有效率在98%以上,并使并发症大为减少。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在MVD术中应用桥小脑角区四分区法、架桥法、生物力学分压法、责任动脉悬吊法和困难减压的概念,并主持发表中国MVD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围手术期风险以及植入物等四个专家共识,主编出版国内首部MVD专著,牵头成立中国MVD治疗颅神经疾患协作组,为MVD在中国的发展、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桥小脑角区肿瘤显微手术全切除及面听神经功能保留、面神经功能重建等的显微外科治疗方面有较深造诣。积极开展颅底肿瘤切除术、脑干肿瘤切除术、巨大颅咽管瘤全切除、直接经单鼻孔经蝶垂体腺瘤切除、复发难治性脊髓脊膜膨出的再手术、脊髓拴系综合征显微手术、术中脑皮层电图监测下癫痫灶切除术、立体定向脑电图、脑深部电刺激治疗梅杰综合征、手术及同步放化疗综合治疗脑胶质瘤、高颈段脊髓髓内肿瘤及寰枕区肿瘤全切除等工作,成效显著。
科室概况
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于1984年建科,为国内最早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专科之一,目前为国家卫健委特色医学学科、首都特色临床科室,包括脑瘫外科治疗中心和颅神经疾患诊疗中心,下设两个独立病区,开放病床80张,并有ICU病床15张,总床位数95张。目前年收治患者数量近2600例,年门诊量达12000人次,床位使用率达99%,平均住院日低于10天。科室设有颅脑外伤、颅脑肿瘤、脑血管病、脊柱脊髓疾病等四个亚专科专业组,在全面开展颅脑脊髓损伤及肿瘤、脑血管病等神经外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工作的基础之上,在桥小脑角肿瘤、颅神经疾患、痉挛状态及运动障碍病、周围神经疾患、难治性癫痫、肌张力障碍等病种的外科治疗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年手术量接近3000台次。
完备的硬件设施
目前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拥有大批先进的医疗设备,如全数字化神经外科专用手术间3间、杂交手术间1间、手术显微镜5部、开颅动力系统3套、变频手术刀1台、手术导航系统2部、颅内压监护仪2部、神经内镜2台、多功能立体定向手术计划系统2套、超声吸引器1台、术中实时超声2台、多功能神经电生理监测仪2台、多导视频脑电2部、可移动CT 1部、DSA 2部等。
临床工作点面有机结合
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一直秉承创新进取的发展方针,经过30余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以功能神经外科为专长、微侵袭神经外科为主要发展方向的特色,在颅底外科、颅神经及周围神经外科、痉挛外科、神经调控、围手术期电生理监测等方面具有优势。对于神经外科常规病种高难度病例的手术治疗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相继开展了桥小脑角区巨大肿瘤显微手术全切除及面听神经功能保留和重建、巨大颅咽管瘤全切除、改良颞下入路手术切除岩斜区肿瘤、经口咽斜坡肿瘤手术、经纵裂-胼胝体三室肿瘤手术、海绵窦内肿瘤全切除、高颈段脊髓髓内肿瘤全切除及椎板复位、脑干肿瘤手术、乙状窦前及远外侧入路寰枕区肿瘤全切除、复发难治性脊髓脊膜膨出的再手术、复杂脊髓拴系综合征显微手术、手术及同步放化疗综合治疗脑胶质瘤等工作。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方面,采用血管内介入、显微外科手术、术中实时超声监测、荧光造影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脑血管病。应用神经内镜治疗脑积水、脑肿瘤、脑室炎、硬膜下脓肿及血肿、垂体腺瘤、前颅底及侧颅底肿瘤,并在MVD、腰骶部SPR、Foerster-Dandy术等手术中引入内镜治疗。
优秀的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于炎冰主任,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及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指导教师,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两次荣获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年度奖,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5年获卫计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兼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兼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候任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委兼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兼功能神经外科学组组长、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副主编及定稿会专家、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外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兼颅神经疾患诊疗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常委兼功能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日神经外科联盟副主席兼副理事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神经微侵袭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颅神经修复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颅神经疾患诊疗协作组组长、国家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应用示范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委、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外科学学系委员及教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王忠诚医学基金会常务理事。专业特长:颅神经疾病的外科治疗、颅底外科、痉挛状态的外科治疗。多年来为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在中国的推广与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
人才梯队构成合理
我院神经外科医师队伍构成合理,人才梯队建设完善,包括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8人、住院医师1人,具备博士学位者8人,师资均接收过正规培训。另外配备专业护理人员35人、技术人员2人。
科研学术高精尖
科室拥有专门的神经外科实验室及神经内镜颅底解剖学实验室,主要科研方向包括: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胶质瘤发生发展的的分子生物学机制、难治性癫痫。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五重点攻关课题、973科技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科研计划、卫生部特色医学学科建设资金、卫生部重点科研课题、首都医学发展基金、首都特色临床医学技术发展研究项目、中日医院特色专科建设基金、中日医院重点科研课题等课题20余项,获基金资助超过3000万元。先后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三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论文奖、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年度奖、2009年全国巾帼建功文明岗、2011年度全国优质护理服务先进个人、2012年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等奖励或荣誉。近年来在核心期刊发表论著300余篇,SCI论著6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20余部。
科室与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BWH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治疗中心、卒中实验室及波士顿儿童医院小儿神经外科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在脑血管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急性脑损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神经损伤机制、痉挛状态的外科治疗、周围神经外科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教学培训实力雄厚、经验丰富
我院神经外科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及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目前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已培养研究生30余人,在研8人。每年培训各地进修医生近20人,近年来共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10余项,为保证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科为国家首批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已培训3人,在培1人。
展望未来,在学科带头人于炎冰主任的带领下,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将继续秉承“患者至上,文明行医”的医院办院宗旨和创新进取的科室发展方针,全体医护人员正在为实现将科室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以微侵袭神经外科为重点、以功能神经外科为特色的现代化综合性神经外科这一宏伟目标而不懈努力。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长链非编码RNAloc101927377通过调控REST的表达促进胶质母细胞瘤增殖的作用机制研究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母语为汉语者中BTLA功能定位及在颞叶癫痫手术中的价值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脑植入电刺激新型诊疗技术集成解决方案研究,Meige综合征规范化诊疗体系建设
4.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项目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长链非编码RNAloc101927377通过调控REST的表达促进胶质母细胞瘤增殖的作用机制研究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母语为汉语者中BTLA功能定位及在颞叶癫痫手术中的价值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脑植入电刺激新型诊疗技术集成解决方案研究,Meige综合征规范化诊疗体系建设
4.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项目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atypical hemifacial spasm: lessons learned from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2 cases | J Neurosurg. 2016 Feb;124(2):397-402. |
Proinflammation effect of Mst1 promotes BV-2 cell death via augmenting Drp1-mediated mitochondrial fragmentation and activating the JNK pathway | J Cell Physiol. 2020 Feb;235(2):1504-1514. |
Ameliorating Effect of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on Patients with Coexistence of Hemifacial Spasm and 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 A Retrospective Study | World Neurosurg. 2020 Jan;133:e62-e67. |
The Long-Term Outcomes and Predictors of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with or without Partial Sensory Rhizotomy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 | J Pain Res. 2020 Feb 5;13:301-312. |
Tanshinone II A Affects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 via Spinal Dorsal Horn Neuronal Circuitry by Modulating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Pathways | 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 2020 Jan;128(1):59-65. |
Predictive values of maximum changes of 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during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hemifacial spasm | Acta Neurochir (Wien). 2020 May 8. doi: 10.1007/s00701-020-04379-6. Online ahead of print. |
What range of stimulus intensities should we apply to elicit abnormal muscle response in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hemifacial spasm | Acta Neurochir (Wien). 2017 Feb;159(2):251-257. |
Long-Term Efficacy of Deep Brain Stimulation of Bilateral Globus Pallidus Internus in Primary Meige Syndrome | Stereotact Funct Neurosurg. 2019;97(5-6):356-361. |
Biomedical Glue Sling Technique in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 Caused by Atherosclerotic Vertebrobasilar Artery: A Description of Operative Technique and Clinical Outcomes | World Neurosurg. 2019 Aug;128:e74-e80. |
Tanshinone IIA Improves Painful Diabetic Neuropathy by Suppressing the Expression and Activity of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in Rat Dorsal Root Ganglia | 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 2018 Nov;126(10):632-639. |
Deregulation of the Hippo Pathway Promotes Tumor Cell Proliferation Through YAP Activity in Human Sporadic Vestibular Schwannoma | World Neurosurg. 2018 Sep;117:e269-e279. |
Hemifacial Spasm as Rare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Vestibular Schwannomas | World Neurosurg. 2018 Aug;116:e889-e894. |
Long-Term Outcome of Repeat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Hemifacial Spasm | World Neurosurg. 2018 Feb;110:e989-e997. |
Danhong Injection Alleviates Mechanical Allodynia via Inhibiting ERK1/2 Activation and Elevates BDNF Level in Sciatic Nerve in Diabetic Rat |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8;2018:5798453. Epub 2018 Jan 14. |
Association between IL-13 Gene rs20541 Polymorphism and Glioma Susceptibility: A Meta-Analysis | Oncol Res Treat. 2018 Feb;41(1-2):14-21. |
Familial Idiopathic Cranial Neuropathy in a Chinese Family | Turk Neurosurg. 2016 May;26(3):449-51. |
努力提高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水平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6,32(4):325-328. |
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颅内出血性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6,32(3):317-321. |
家族性脑神经疾病的研究进展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6,32(7):747-750. |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听力障碍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6,32(8):806-809. |
中国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脑神经疾患术中减压植入物专家共识(2016)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6,32(10):976-977.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贝尔麻痹后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6,32(10):989-991. |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听力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6, 32(12):1294-1296 |
立体定向脑电图在颞叶癫痫中的应用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7,33(1):68-71. |
重视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7, 33(9):865-868 |
双侧苍白球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Meige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7, 33(10):1021-1024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青少年脑神经疾患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7, 33(9):878-882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家族性脑神经疾患的临床研究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7, 33(9):897-901 |
离子通道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痛关系的研究进展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8;34(3):321-324 |
青少年脑神经根疾病的研究进展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8;34(9):966-968 |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研究进展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8;34(4):428-430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研究现状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8;34(12):1291-1293 |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延迟治愈的研究进展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9;35(4):422-424 |
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幕上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和预后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9;35(3):269-272. |
改良颈动脉外膜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以发作性痉挛为主要表现的抽动障碍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9;35(1):30-33 |
痉挛状态的外科治疗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9;35(1):3-5. |
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改良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后脊柱稳定性的随访观察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9;35(1):20-24 |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