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孙晓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发改委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科技部项目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成果评审专家,国家药监局新药、保健食品审评专家,国家自然基金中药学科评审专家,国家重大专项评审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资源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脑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人参属药用植物研究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一直致力于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分子机制的研究,并在中药创新药物开发及大品种二次开发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牵头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国家中医药行业专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平台建设(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等重大、重点项目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40余项,研制新药3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及副主编著作7部。1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或省部级科技奖励;主编著作及参与编写著作10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0余篇;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35项;主持及主要参加的新药研制有30余项,创造产值近10亿元。尤其是融合多学科开展了以三七为载体的中药材大品种全产业链的创新性研究与产业化研究,推动了三七为主体的原研药上市后再开发新药、非药用部位开发,关键技术产业化应用。在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的研究中,创立了“阿理疗法”得到业内的高度关注。引领了这一方面的学术与产业发展,目前已形成与多家企业大品种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的新业态。企业的产品市场份额增速明显加快,并成为资本市场的一个关注点,产生明显的效益。将“整合药理学”思维、技术、方法应用于中药复方研究,快速辨识药效物质,深入系统阐述其作用机制及多成分多靶点生物效应的特色。积极推进中成药大品种临床精准定位研究,以阿司匹林和理洫王联合使用为范例,创新性提出“阿理疗法”,在行业内引起高度关注。理洫王(三七软胶囊),唯一软胶囊剂型,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荣誉称号: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岐黄学者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首都劳动奖章
北京市师德先锋
中国医学科学院长聘教授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
中华中医药学会“优秀管理人才”
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工程首席专家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首席专家
北京协和医学院优秀教师
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优秀指导教师
重点实验室任职情况:
国家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干预糖脂代谢紊乱性疾病药效评价“重点研究室主任
北京市”中药(天然药物)创新药物研发“重点实验室主任
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分子机制、中药创新药物的开发与转化、原创药物靶标发现等研究,现有正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4人,助理研究员3人,在读研究生21名。团队带头人孙晓波研究员为国家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干预糖脂代谢紊乱性疾病药效评价“重点研究室、北京市”中药(天然药物)创新药物研发“重点实验室主任;通过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多年的积累,研究团队将“整合药理学”思维、技术、方法应用于中药复方研究,快速辨识药效物质,深入系统阐述其作用机制及多成分多靶点生物效应的特色。积极推进中成药大品种临床精准定位研究,在中药防治心脑血管及糖尿病血管性病变方面已经形成了独具的优势和特色,创建了国内领先的多元整合实时、动态、可视化心脑血管及糖尿病血管性病变基础研究及新药评价关键技术平台,通过产、学、研模式, 带动中药产业提质增效升级。 积极推进了冠心丹参方等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发。诠释中药及复方多靶调控心脑血管等疾病的优势和特色,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成果,近年来,团队牵头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平台建设项目(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中医药行业专项等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一、二等奖多项。发表论文300余篇,申请及授权专利35项。自主研发冠心病临床一线用药冠心丹参滴丸,转让于“中发实业集团业锐药业有限公司”累计销售超30亿元。形成的技术方法为境内外67家企业及高校科研单位提供服务,形成了国际前沿、国内领先的中药基础研究及创新药物研发研究队伍。目前研究团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一)基于新靶点的创新药物及原创药物靶标发现创新团队
团队重点研究内容:
立足于中药的独特治疗特点,运用精准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中药的疗效进行揭示,综合运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等多种技术手段,发现并鉴定与重大疾病密切相关的新靶点,同时运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小分子探针技术对天然药物的体内作用靶点进行鉴定。同时以靶点为基础,构建新型药理筛选模型,对中药天然分子库进行高效、精准筛选,获得潜在的候选药物并进一步研发创新药物。
(二)中药(天然药物)多维度药效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团队
团队重点研究内容:
现代药理学研究多采用单变量分析方法,判断药物的药效。但是,该分析方法往往不能有效的解决天然药物复杂体系,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的多变量解析与评价。天然药物复方是一个复杂系统,其功效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各种因素之间也会相互影响,共同决定最终的功效。因此,需要建立适用于评价天然药物复方多功效的多变量分析方法,以客观揭示其多效功能。利用实时、动态、可视化等整合药理学方法,建立天然药物复方的有效成分(群)与药效作用的关联性评价关键技术,开展基于治疗机制解析药物作用靶标及机理研究,为基于传统中药及经典名方的新药发现提供技术支撑。
(三)糖脂代谢的时空网络调控机制研究团队
团队重点研究内容:
开展糖脂等营养物质与代谢感应通路的交互调控及小分子代谢物及能量状态的感应机制研究;解析代谢物质与代谢网络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揭示糖脂代谢网络变化与调控的新模式;开发代谢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等开展糖脂代谢研究;探索并发现组织器官糖脂代谢调控的新机制。并开展中药(天然药物)作用及机制研究,从时空网络调控的新视角阐明中药多途径调控糖脂代谢作用的优势和特点。
(四)基于临床实践的中药(天然药物)及经典名方的新药挖掘及研制研究团队
团队重点研究内容:
以中医临床实践为基础,开展中药(天然药物)、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加强对重大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治、治未病的联合攻关和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优势病种的中药(天然药物)防治研究,探索适合中药(天然药物)特点的新药开发模式,利用生物信息学、多组学联合等多元化整合分析的药物作用靶点多层次研究技术,进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靶点研究,为中药新药发现提供技术支撑。针对中药中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先导化合物进行衍生化及基于关键靶标的结构优化,用于新药候选药物筛选。以药效学研究结果为导向,研制创新候选药物。开展中药/天然产物创新药物药学研究、药效学评价、药代特性评价和毒性评价,并将新药进行临床医学转化,研制安全、有效的中药/天然产物创新产品。并推动研究成果转化。
牵头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国家中医药行业专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平台建设(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等重大、重点项目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40余项。
1、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中药有效成分群间功效关联性评价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牵头人
2、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早期成药性评价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牵头人
3、国家中医药行业专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科研项目“与临床病证相关的确有疗效常用中药炮制技术与配伍减“毒”研究;项目牵头人
4、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项目牵头人
5、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早期成药性评价关键技术,课题牵头人
6、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和新药开发,首席专家,项目牵头人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冠心丹参方对氧化应激介导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的多靶优效配伍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课题负责人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七茎叶皂苷调控NAMPT修复线粒体损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子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课题负责人
9、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基于整合药理学的中成药大品种及经典名方临床效应机制研究,课题负责人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药道地性“性-效”关系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11、国家药品食品管理局课题,保健食品已批准产品情况统计及可用物品名单研究,课题负责人
12、国家药品食品管理局课题,银杏、越橘等11种检验监管保健食品原料提取物质量标准制定,课题负责人
13、国家药品食品管理局课题,可用及禁用于保健食品物品名单的修订,课题负责人
14、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糖尿病并发症的药效学评价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近五年主持的科研项目:
1、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和新药开发”首席专家,项目牵头人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七茎叶皂苷调控NAMPT修复线粒体损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子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课题负责人
3、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基于整合药理学的中成药大品种及经典名方临床效应机制研究,课题负责人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药道地性“性-效”关系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5、国家药品食品管理局课题,保健食品已批准产品情况统计及可用物品名单研究,课题负责人
6、国家药品食品管理局课题,银杏、越橘等11种检验监管保健食品原料提取物质量标准制定,课题负责人
7、国家药品食品管理局课题,可用及禁用于保健食品物品名单的修订,课题负责人
1、通过技术创新在中药大品种全产业链及创新药物研发成果转移转化应用方面创造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主持及主要参加“973”、“863”、重大新药创制等4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开发创新药及药物上市后再评价的10余项成果转化应用获经济效益超100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多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1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10部;申请美国FDA注册2项。
2、构建基于中药复杂体系的创新药物研发技术平台,创建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带动中药产业提质增效升级
自主研发冠心病临床一线用药冠心丹参滴丸,转让于“中发实业集团业锐药业有限公司”累计销售超30亿元。形成的技术方法为境内外67家企业及高校科研单位提供服务,带领“Pharmacology&Toxicology”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3、开创性提出“中药材种植精准扶贫策略”
利用药用植物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技术、人才,在贫困地区、革命先区、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科技支撑、公司+农民落实到种植基地的模式,新增种植面积达10万亩,预期产值可达3亿元,以部长专报形式应用。
4、创新性提出中药大品种全产业链研发理论,科技创新贯穿中药从“地头”到“床头”的全过程、全周期。
以三七为范例,以产业链带动创新链,形成了种好药、创好药、制好药、用好药的渐进循环模式。经多家企业转化应用,该系列产品近3年新增销售额60多亿元,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