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李丽-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李丽,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国际天疱疮与类天疱疮基金会会诊专家。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首发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皮肤病研究中心研究者。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数字化诊断学组专家。白求恩医学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青委会常务委员。国际抗癌联盟终生会员。国家科委、北京市科委专家库成员。入选北京协和医院百人计划。全球皮肤科领域排名第四杂志《Br J Dermatol》(SCI 7.00)青年顾问编委,《英国皮肤病学》中文版杂志2019年第4期执行主编。UpToDate中文版翻译专家、审稿专家。《Journal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Journal of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Clinicaland Experimental Dermatology》、《European Journal ofDermatology》、《中华医学》、《中华皮肤科杂志》等多个国际国内权威杂志审稿专家。
自2001年开始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工作,长期从事皮肤性病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特长领域为大疱性皮肤病等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临床及机制研究。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三项国家自然基金、两项国际科研项目(米尔斯坦医学基金会科研基金、国际抗癌联盟研究者基金)、四项北京协和医学院科研及教学基金。成功入选并结题北京协和医院百人计划、北京协和医学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作为导师指导三名学生获得并完成三项国家级、北京市级大学生创新计划。作为主要负责人成功结题卫生部行业基金《常见及重症皮肤病诊疗常规研究》,担任分中心第二负责人,课题总协调人及五个子课题Co-PI。
发表学术论文99篇,其中SCI论文54篇。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分别在《Br J Dermatol》(IF:7.00),《Front Immunology》(IF:5.085)、《J Eur Acad Derm Vene》(IF:5.11)、《Annals of Medicine》(IF:3.72) 等多个权威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并被多次引用。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发言及主持数十次。先后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皮肤科暨干细胞研究中心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皮肤科进行科研合作。2014年赴日本久留米大学做特邀演讲。
先后获得北京协和医院青年医师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医师协会“中国皮肤科十大优秀中青年医师”奖、北京协和医学院校级优秀教师、北京协和医院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协和医院优秀员工、优秀教育工作者、高考招生突出贡献、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等奖项。
作为副导师培养毕业两名博士研究生。一名博士生获得全国博士生优秀论文三等奖。该生在其博士毕业第二年以其博士课题为基础获得国家自然青年基金。作为导师,指导三名博士研究生完成三项国家级、北京市级大学生创新计划。作为导师培养毕业的硕士生分别获得2018年国家级奖学金、2018年北京市市级优秀毕业生、2019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校级优秀毕业生。指导的多位学生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一等奖学金。目前指导在读硕士研究生4名。先后指导12位协和八年制博士生短期参与团队研究工作。
作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性病学系教学秘书,长期负责协和医大八年制、研究生及住院医教学工作。多次参与全国博士生考试、皮肤性病学职称考试、博士后考试命题及阅卷工作。以第一负责人主持北京协和医学院青年教师培养基金、教学改革项目。和全科教学团队一起于2015年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学创新团队奖、精品教材奖。
李丽副教授团队长期专注于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研究。作为副导师培养毕业两名博士研究生。一名博士生获得全国博士生优秀论文三等奖。该生在其博士毕业第二年以其博士课题为基础获得国家自然青年基金。作为导师,指导三名博士研究生完成三项国家级、北京市级大学生创新计划。作为导师,培养毕业的硕士生分别获得2018年国家级奖学金、2018年北京市市级优秀毕业生、2019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校级优秀毕业生。指导的多位学生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一等奖学金。目前指导在读硕士研究生4名。先后指导12位协和八年制博士生短期参与团队研究工作及论文撰写。
李丽副教授作为导师指导研究生:
王亚男,2015年-2018年,专业型硕士,已毕业。在读期间共发表文章12篇,其中第一作者8篇,包括Frontiers in Immunology (IF: 5.5)等杂志。曾6次以大会发言/壁报形式参与皮肤科领域学术年会,并多次参与各类皮肤科领域相关书籍的编写和翻译。获2018年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协和医院优秀临床型硕士,多次获得奖学金。
赵文玲,2015年-2019年,在职攻读,专业型硕士学位,已毕业。在读期间发表文章17篇,第一作者6篇,参与《协和皮肤临床病理学》的编辑工作,参与《英国皮肤科学杂志》中文版的翻译工作,多次参与皮肤病相关科普书籍及文章的撰写。
朱天,2016年-2019年,专业型硕士,已毕业。在读期间发表论文7篇,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5篇,其中1篇论著,1篇综述,1篇文章发表于Q1区排名第五的皮肤科领域杂志《J Eur Acad Derm Vene》,(IF: 5.248)。 2017年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一等奖学金,2018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多次获优秀研究生称号。2019年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优秀毕业生奖。2018年获北京协和医院优秀病历奖。多次参加皮肤科病例大赛并获奖,多次参加全国年会并发言,参与编写多部著作。
王译曼,2017-2020年,专业型硕士,已毕业。在读期间发表文章12篇,以第一作者在多个SCI杂志如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IF:7.000),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F:3.297), Annals of Medicine(IF:3.243)等发表共6篇文章。多次参加皮肤科领域学术年会,包括第24届世界皮肤科学术会议壁报展示、第五届东亚皮肤科年会大会发言。参与编写多部著作,包括《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中文版第四卷第四期、《协和皮肤临床病理学》第五章、《简明皮肤病学诊疗手册》等。在读期间多次参与《协和医学杂志》论文拾萃栏目撰写,获得研究生一等奖学金、优秀研究生等多项荣誉。
张冰杰,2018-现在,专业型硕士,在读。目前发表文章3篇,第一作者2篇,其中一篇论著发表在《Therapeutic Advances in Chronic Disease》(IF:4.257)。2018-2019年度获得北京协和医院三等奖学金,在读期间多次参加中华医学会皮肤年会、中国皮肤科医师年会等会议,进行壁报交流及发言。以第一作者撰写的科普文章《“秃头”少年自救指南》在2020年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科普征文活动中获得优胜奖,并被协和医学院专属公众号“协和八”收录。
刘阳春,2019年-现在,专业型硕士,在读。目前发表文章8篇,SCI论文4篇。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分别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IF: 5.085)、《Annals of Medicine》(IF: 3.243) 等杂志发表论文。以第一作者在《北京协和医院院报》及《北京健康报》发表科普活动文章。在丁香智慧主办的“皮肤时间”公众号发表题为《新冠疫情下,出现发热和皮疹怎么办?》科普文章。
陈心怡,2014级协和医大临床八年制,在读。于2019年开始参加李丽副教授课题组研究工作。目前发表文章2篇。获2018年北京协和医学院二等奖学金、2019年北京协和医学院三等奖学金。2018年协和医学院优秀志愿者,2019年优秀社工奖。《协和医学杂志》2019年9月刊封面创作,被评为“达利创意无限奖”。参与2019年12月BJD中文版翻译工作。现为协和医学院公众号“协和八”核心成员。作为负责人,在李丽副教授指导下获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
陈方圆:2020级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将于2020年9月入学。
1.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81972945,2020-2023,《外泌体在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探究》,55万元,主持
2. 米尔斯坦亚美医学基金会科研基金,2017-2019,《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免疫学研究》,6万美元,主持
3.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81371731,2014-2017,《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神经系统损害体内试验及前瞻性研究》,70万元,主持
4. 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30800994,2009-2012,《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神经系统损害机制研究》,20万元,主持
5. 国际抗癌联盟/美国癌症协会初级研究者奖学金,2009-2010,《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干细胞生长优势研究》、《皮肤肿瘤干细胞研究》,4.5万美元,奖学金获得者,课题组排名第一
6.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计划科研基金,2014-2015,《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2万元,个人角色:导师,支配全部科研经费
7. 北京协和医院中青年基金,2013-2016,《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前瞻性研究》,3万元,主持
8. 北京协和医院青年科研基金,2006-2007,《类天疱疮合并神经系统损害机制研究》,1.5万元,主持
9. 北京协和医学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基金,2015-2018,10万元,主持
10. 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学改革项目,2016-2019,《皮肤病与性病学教学资料库建设及新版课件开发》,10万元,主持
11. 卫生部行业基金,2011-2013,《常见与危重皮肤病的诊疗规范研究》,北京协和医院分中心
96万元,个人角色:担任分中心11个子课题中5个子课题的Co-PI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主要研究领域为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及临床诊疗研究。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三项国家自然基金、两项国际科研项目、四项协和医学院科研及教学基金,作为导师指导3名学生获得三项国家级、北京市级大学生创新计划。作为主要负责人成功结题卫生部行业基金《常见及重症皮肤病诊疗常规研究》,担任分中心第二负责人,课题总协调人及5个子课题的Co-PI。先后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皮肤科暨干细胞研究中心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皮肤科进行科研合作。
1.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81972945,2020-2023,《外泌体在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探究》,55万元,主持
2. 米尔斯坦亚美医学基金会科研基金,2017-2019,《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免疫学研究》,6万美元,主持
3.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81371731,2014-2017,《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神经系统损害体内试验及前瞻性研究》,70万元,主持
4. 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30800994,2009-2012,《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神经系统损害机制研究》,20万元,主持
5. 国际抗癌联盟/美国癌症协会初级研究者奖学金,2009-2010,《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干细胞生长优势研究》、《皮肤肿瘤干细胞研究》,4.5万美元,奖学金获得者,课题组排名第一
6.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计划科研基金,2014-2015,《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2万元,个人角色:导师,支配全部科研经费
7. 北京协和医院中青年基金,2013-2016,《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前瞻性研究》,3万元,主持
8. 北京协和医院青年科研基金,2006-2007,《类天疱疮合并神经系统损害机制研究》,1.5万元,主持
9. 北京协和医学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基金,2015-2018,10万元,主持
10. 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学改革项目,2016-2019,《皮肤病与性病学教学资料库建设及新版课件开发》,10万元,主持
11. 卫生部行业基金,2011-2013,《常见与危重皮肤病的诊治规范研究》(11个临床科研子课题同时进行),96万元(北京协和医院中心)卫生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个人角色:本中心课题组排名第二,分中心总协调员,5个子课题Co-PI
【成果】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三项国家自然基金、两项国际科研项目(米尔斯坦医学基金会科研基金、国际抗癌联盟研究者基金)、四项协和医学院科研及教学基金,作为导师指导3名学生获得三项国家级、北京市级大学生创新计划。作为主要负责人成功结题卫生部行业基金《常见及重症皮肤病诊疗常规研究》,担任分中心第二负责人,课题总协调人及5个子课题的Co-PI。发表学术论文98篇,其中SCI论文53篇。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分别在《Br J Dermatol》(IF:7.00),《Front Immunology》(IF:5.085)、《J Eur Acad Derm Vene》(IF:5.11)、《Annals of Medicine》(IF:3.72) 等多个权威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并被多次引用。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发言及主持数十次。先后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皮肤科暨干细胞研究中心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皮肤科进行科研合作。2014年,赴日本久留米大学做特邀演讲。
【奖项】先后获得北京协和医院青年医师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医师协会“中国皮肤科十大优秀中青年医师”奖、北京协和医学院校级优秀教师、北京协和医院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协和医院优秀员工、优秀教育工作者、高考招生突出贡献、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等奖项。入选北京协和医院百人计划、北京协和医学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培养研究生】作为副导师培养毕业两名博士研究生。一名博士生获得全国博士生优秀论文三等奖。该生在其博士毕业第二年以其博士课题为基础获得国家自然青年基金。作为导师,指导三名博士研究生完成三项国家级、北京市级大学生创新计划。作为导师,培养毕业的硕士生分别获得2018年国家级奖学金、2018年北京市市级优秀毕业生、2019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校级优秀毕业生。指导的多位学生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一等奖学金。目前指导在读硕士研究生4名。先后指导12位协和八年制博士生短期参与团队研究工作及论文撰写。
1. YM Wang, X Mao,WL Zhao, YH Wang, YG Zuo, HZ Jin,L Li*.The clinical, immun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for relapse of pemphigusherpetiformis: an analysis of case series.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20,182:802-804.(SCI IF: 7.00)【通讯作者】
2. Jia Chen,Xuming Mao, Wenling Zhao, Bingjie Zhang, Xinyi Chen, Chenyang Yu, Zehui Zheng,Hongzhong Jin, Li Li*. Assessment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ssociated Factors of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in Bullous Pemphigoid.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20 June. DOI:10. 3389/ fimmu.2020.01607. (SCI IF: 5.085) 【通讯作者】
3. Ya-Nan Wang, ChristophM. Hammers, Xuming Mao, Hong-Zhong Jin, Jing Yuan, Li Li*. Analysis of theautoimmune response against BP180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disease. 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Accepted. (SCI IF: 3.69) 【通讯作者】
4. Bingjie Zhang,Xuming Mao, Wenling Zhao, Hongzhong Jin, LiLi*. Successful treatment with thalidomide for pemphigusvulgaris.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Chronic Disease. 2020 May 02. DOI:10.1177/2040622320916023. (SCI IF: 4.455)【通讯作者】
5. YC Liu,Li Li*. Commentary: Proinflammatory Role of Blister Fluid Derived Exosomesin Bullous Pemphigoid.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20 May. DOI: 10.3389/fimmu.2020.01506.(SCI IF: 5.085) 【通讯作者】
6. WL Zhao, YM Wang, XM Mao, APayne, SY Feng, W Li, YH Wang, D Wang, HZ Jin, J Yuan, L Li*. Detection of Underlying Dementia in Bullous PemphigoidPatients Using Cognitive Evaluation Tests. 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Accepted. (SCI IF: 3.69)【通讯作者】
7. N WU, Y. ZHAO, WTAO, Z. WU, C LI, L LI*. A single cohort, open-labelstudy of the efficacy of pamidronate for palmoplantar pustulosis in synovitis,acne, pustulosis, hyperostosis, and osteitis (SAPHO) syndrome.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heumatology 2020. Accepted. (SCI IF: 3.24) 【并列通讯作者】
8. YM Wang,XM Mao, YC Liu, L Li*. Localizedbullous pemphigoid: a case report. 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20,8(5):249-252.(SCI IF: 3.69)【通讯作者】
9. YC Liu,YM Wang,XY Chen,HZ Jin,L Li*.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activity and severity of bullous pemphigoid:a review. Annals of Medicine.2020,52(3-4):55-62. (SCI IF: 3.049) 【通讯作者】
10. Yanan Wang,Xuming Mao, Di Wang, Christoph M Hammers, Aimee S Payne, Yiman Wang, HongzhongJin, Bin Peng and Li Li*.Anti-BP180 Autoantibodies Are Present in Stroke and Recognize Human CutaneousBP180 and BP180-NC16A.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19 Feb 26. DOI: 10.3389/ fimmu.2019. 00236.(SCI 5.085) 【通讯作者】
11. Tian Zhu, YimanWang, Hongzhong Jin, Li Li*.The Role of Exosome in Autoimmune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Annals of Medicine. 2019,51(2):101-108.(SCI IF: 3.05)【通讯作者】
12.Chen Li, Xia Wu, Weihong Zhang, Yuehua Liu, Hongzhong Jin, Li Li*. Anti-tumor necrosis factor-ainduced new-onset cutaneous manifestations of SAPHO syndrome: A retrospectivestudy. Clin Rheumatol. 2019 Feb,38(1):53-61.(SCI IF: 2.37)【通讯作者】
13.Yiman Wang, Xuming Mao, Yanhong Wang, Yueping Zeng, YidiLiu, Hongzhong Jin, and Li Li*.Relapse of bullous pemphigoid: an update on this stubborn clinical problem. Annals of Medicine. 2018,50(3):234-239. (SCI IF: 3.715)【通讯作者】
14.Zhu T, Ma DL,Zeng YP, Song L, Li L*.Bullous Pemphigoid Associated with Silicosis. J Eur Acad Derm Vereneol. 2018,32,e1-2.(SCI IF: 5.248)【通讯作者】
15.T Zhu, WL Zhao,JL Zhao,YN Wang,YD Liu,L Li*. Systemicsclerosis-rheumatoid arthritis overlap syndrome complicated with Sweet’ssyndrome. Clin Rheumatol. 2018,37(8):2281-2284. (SCI IF: 2.37)【通讯作者】
16. YD Liu, YH Wang, YC Ye, WL Zhao,L Li*.Prognostic factors for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bullous pemphigoid: a meta-analysis. Arch DermatolRes. 2017,309: 335-347. (SCI IF: 2.327)【通讯作者】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