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系 感染内科,主任医师,首批临床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内科学系常务副主任、2018级临床博士后班主任,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INCLEN)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流行病学室(CEU)主任。群医学和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MPH)导师,北京市临床研究质促中心(协和)主任。
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协作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委会组长,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循证医学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乙肝学组副组长。教育部全国学校结核病防控专家组副组长。中国防痨协会理事。
2002-2003英国牛津大学Nuffield临床医学系感染与免疫研究室访问学者(Visiting Research Fellow)。
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编译10余部学术专著及教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医学科研方法》主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学“十三五”规范化教材,供研究生及科研人员用《医学科研方法学》第三版副主编,《NIH临床研究规范与准则-临床研究基础建设》主译、《医学文献使用者指南-循证临床实践手册》主译。获北京市科技奖二等奖(排名第一),北京市总工会教学创新标兵,北京协和医学院校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协和医学杂志#【协和群英栏目】2017-10-13
一、对不明原因发热和结核病诊断研究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历史悠久。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建院之初,即在内科病房设立独立区域收治传染病患者。20世纪50年代成立传染组,主要收治不明原因发热及疑难感染性疾病患者。20世纪80年代起多次总结感染科病房经典定义的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病因分布,结核病一直高居首位,其中3/4以上为肺外结核,而其诊断周期长,且缺乏敏感、特异的诊断手段。针对这一临床难题,刘晓清教授课题组在感染科全体同道和相关科室的大力支持下,在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重点项目、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基金资助下,对结核特异T细胞免疫反应(T-SPOT.TB)对不明原因发热(FUO)、结核性浆膜炎(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关节炎、盆腔结核、肠结核、结核性淋巴结炎等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开展系列研究。本课题组建立在单细胞水平同时检测两种细胞因子(IFN-γ、IL-2)的结核特异性荧光免疫斑点法(Fluorospot),并报道了国际上最大样本量的病例对照研究,研究显示其对结核感染者是否结核活动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课题组联合北京协和医院微生物检验团队,在国际上首先报道了48例以HIV阴性患者为主的结核分枝杆菌血流感染,总结其临床及实验室特征。研究发现患者均有高热、热程大于3周,血淋巴细胞(ALC)计数明显降低(Median=0.35×109/L), CD4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降低(Median=115/mm3),血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中位时间27天。T-SPOT.TB总阳性率(敏感性)68%;大于200mm3时,敏感性100%。CD4淋巴细胞计数小于200/mm3时,敏感性57%。2016年发表在BMC Infectious Diseases。
三、在风湿免疫人群潜伏结核感染方面的研究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终止结核病策略(End TB Strategy),目标为2035年,结核病发病率比2015年降低90%,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95%。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而对于成人结核病预防,目前没有有效疫苗。LTBI预防性治疗在世界发达国家控制结核病的进程中发挥过巨大作用。
风湿免疫病患者由于自身疾病和/或治疗药物的原因,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是LTBI再活动的高危人群。目前国际和国内在相关领域均缺乏高质量证据。我国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感染的基线数据不清,也无该人群的结核发病率数据,对该人群发生活动性结核病的危险因素也缺乏大样本研究。刘晓清课题组联合风湿免疫科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开展“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ETHERTB)。ETHERTB课题联合全国十二家大型三甲医院,覆盖东、中、西部。该项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为免疫抑制人群LTBI进一步精准预防提供重要的循证医学依据,对于降低结核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课题推进过程中,刘晓清教授课题组努力在综合医院构建重点人群结核病防治团队,探讨结核病诊疗多学科合作模式,使得综合医院成为抗击结核病战线中的重要一员。
四、学科交叉,强强联合、另辟蹊径,成绩显著
与风湿免疫科的学科交叉、强强联合,使得课题组在特殊人群结核病防治中另辟蹊径,取得了一定成绩,并成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结核病研究中心主要成员单位。2016年,课题组联合风湿免疫科获得医科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重大协同创新项目“感染性疾病(结核病等)诊治新策略研究”支持,进一步对风湿免疫病这一高风险人群LTBI再活动的预警因素及发病机制进行研究。
五、团队成果
课题组近年来在国内外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SCI文章30余篇,影响因子合计80余分,他引合计700余次。多次在欧洲呼吸年会(ERS)、美国感染性疾病周(IDWeek)、国际防痨与肺部联盟亚太大会(APR)等进行大会发言和壁报交流。
六、团队重视人才培养,在界内各学术团体中绽放花朵
课题组重视人才培养,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名,指导北京协和医学院8年制本科生获得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项。 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各个学术团体,社会兼职包括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侯任主委,中国抗痨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临床学组委员、结核骨科分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主委,北京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委,北京医学会感染病分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学会肝病学会青年委员。
临床研究必须从临床问题出发,进行科学的设计,经过严格的实施,得出科学的结论,从而回答临床问题,指导临床实践。刘晓清课题组坚持根植临床实践,开展临床研究,不忘初心、积极创新、团结协作、砥砺前行,为临床医学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卫生经济学评价。
2.新的结核分枝杆菌抗原T细胞反应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诊断中的作用。
3.不明原因发热(FUO)病因诊断及疑难感染病诊治。
4.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实践、健康决策。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