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风采
田国庆
浏览量:2999   转发量:48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导师类别:博士生导师
  • 性别: 男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学位:博士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北京协和医院
  • 所属专业: 中西医结合临床
  • 邮箱 : 15901556701@163.com
  • 工作电话 : -

田国庆教授简介

Personal Profile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

专业特长: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中西医结合防治。

主要学历、经历

学历:

         1986.8~1992.7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专业(学制六年)学士

         1996.8~2000.7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研究生院 中西医结合内科 博士

2007.7~2008.1  美国德州大学环境与人类健康研究所 访问学者。

经历:

         1992.8~1996.8  北京协和医院 中医科 住院医师

         2000.7~今          北京协和医院 中医科 住院医师 主治医师 副教授 教授 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专业技术工作述评:

医疗:1992年8月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作为一名医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时刻以解除病人疾苦为己任,敬业爱岗,勤勤恳恳,任劳任怨。1992年9月~1996年8月间,在病房工作40个月,门诊工作8个月,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诊断符合率、好转率均达90%以上。病历书写认真、规范,甲级率100%。经过4年的临床实践和学习,掌握了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基础诊断和治疗,掌握了胸穿、腹穿、腰穿、骨穿等基本临床操作技术,未出现过医疗差错。

1996年8月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攻读“优秀住院医师直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在协和医院中医科及西医内科临床一线工作共21个月,接受到中西医两方面的严格培训,具有扎实的中西医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1997年获院校周子专奖学金,1998年被评为优秀研究生。2000年7月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后,继续从事临床工作,认真负责,注重学习新知识、新进展,不断总结和积累临床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目前已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中西医两方面的诊治技能,掌握常见诊断治疗技术操作,具有较强的处理疑难病例的能力;另外,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是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方向,也是目前的专业特长。能够独立完成糖尿病及内科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与处治,完成门诊、病房及会诊等医疗任务。能够指导下级医师完成医疗任务,临床专业技能考核成绩优秀,无医疗差错及事故发生。2001晋升主治医师;2005年晋升副教授;2006年为硕士导师;2010年晋升教授;2011年为博士生导师。

教学:教学意识强,认真做好实习生的带教工作;2000~2005年担任中医教研室教学秘书,并承担协和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及协和医科大学夜大部分中医课程教学任务,承担外国留学生、进修生《中医学》英语授课及带教任务。能够做到课前认真备课,讲课条理清晰,生动易懂,学生评估优秀。2004年被评为北京协和医院优秀教师;2009年协和医院首届英语教学基本功比赛获鼓励奖;2009年、2010年、2011年及2016年被评为北京协和医院优秀临床带教老师。2012年获北京协和医学院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五)。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10名(含七年制及在职各2名)。

科研:承担北京首都发展基金课题3项,其中重点攻关1项;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项目2项;承担北京协和医院课题2项;参加“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子课题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研究1项,国际合作课题1项。2001“补肾活血方对缺血再灌脑损伤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获北京协和医院科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一)。2009“名医祝谌予治疗糖尿病的学术经验及其传承发展”分别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及北京市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均排名第五)。先后在国家及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文章50余篇 SCI 6篇。参加编写的书著9部(主编、副主编各1部)。

 

主要社会兼职:

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代谢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

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北京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北京中医药学会脑血管病委员会常委委员

北京中医药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科工作委员会常委委员

北京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编委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编委

《医学研究与教育》编委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中西医结合防治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团队展示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糖尿病专业组团队介绍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糖尿病专科于1975年由著名中医祝谌予教授牵头成立。40余年来,在祝谌予、郭赛珊及梁晓春等教授带领下,专业组在医教研等方面均有长足的进步。曾经获北京市科技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科技奖等17项。2005年被批准为“十一·五”期间北京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特色诊疗中心。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糖尿病重点专病建设单位。同年被评为全国综合性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2009年获国家中医内分泌(糖尿病)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2011年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内分泌)建设单位。2012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目前为北京市中医治未病糖尿病团队(2017年),国家中医内分泌(糖尿病)药物及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为中西医结合临床一级学科博士及硕士培养点。
目前糖尿病组教授4名(梁晓春、田国庆、张孟仁、朴元林)、副教授3名(尹德海、吴群励、屈岭)、主治医师6名(杨丹、崔雅忠、孙青、张倩、景光婵、石玥);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7名。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0余名,硕士研究生50余名。研究生在校期间90%以上被评为优秀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1人。
专业组成员承担各类课题4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项,国家科技部课题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首发重点攻关项目2项,首发自主创新项目4项,教育部博士点项目1项,中医药管理局项目9项,院校级课题10项。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4余篇,中文论文277余篇,获优秀论文6篇,主编有关糖尿病书籍12部,参编8部。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简述如下:
  1.国内首先提出糖尿病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治疗:祝谌予教授1978年在国内首先提出糖尿病患者存在瘀血的学术观点,报道了用活血化瘀为主治疗糖尿病获效的病例。并在国内率先开展对糖尿病血瘀证的研究。结果证实糖尿病血瘀证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改变、红细胞形态异常、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等异常,并发现糖尿病无血瘀证患者亦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异常,提出对糖尿病患者要及早采用活血化瘀治疗,防患于未然。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 
2.国内首先确定糖尿病辨证指标和分型治疗:传统中医治疗糖尿病是按照“三消”辨治,80年代初祝谌予教授认为这种分型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组织糖尿病专业组对110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7个证型(阴虚型、阴虚火旺型、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火旺型、阴阳两虚型、阴阳两虚火旺型、血瘀阻滞型),并确定了证候标准及其治疗原则和代表方剂,论文发表在1982年上海中医药杂志。当时这种辨证分型标准的提出对促进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客观化、标准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1993年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其中含有消渴病的辨证分型)奠定了基础。
3.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祝谌予教授继承施今墨老师的治疗糖尿病的经验,创立了益气养阴活血方,临床用于治疗气阴两虚血瘀证糖尿病患者,指导研究生证实该方能够在降低血糖的同时,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增加红细胞变形性,抑制体外血栓形成,89年论文发表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中文版和英文版。临床应用了近20年,发表论文10多篇。
    4.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研究:
团队积极开展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慢性病并发症的研究,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冠心病、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及糖尿病脑病等。尤其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领域研究深入,处国内领先水平。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本课题组总结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研制了筋脉通胶囊。临床治疗了数万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多数患者解除了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所造成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实验研究表明,筋脉通能够增快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抗脂质过氧化,改善多元醇代谢;减轻坐骨神经蛋白非酶糖化终产物(AGEs)的形成,降低坐骨神经AGEs受体mRNA的表达。能够改善糖尿病大鼠近端胃排空异常的作用,可能对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亦有一定的作用。课题组主笔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辨证分型标准已纳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规范》。提出的应当高度重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神经修复再生作用并进行了中药对其的系列干预研究。相关工作多次在国内大会交流,发表论文40余篇,SCI论文10余篇,先后获北京市科技成果及华夏科技成果等奖项。
项目情况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糖尿病专业组团队介绍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糖尿病专科于1975年由著名中医祝谌予教授牵头成立。40余年来,在祝谌予、郭赛珊及梁晓春等教授带领下,专业组在医教研等方面均有长足的进步。曾经获北京市科技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科技奖等17项。2005年被批准为“十一·五”期间北京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特色诊疗中心。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糖尿病重点专病建设单位。同年被评为全国综合性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2009年获国家中医内分泌(糖尿病)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2011年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内分泌)建设单位。2012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目前为北京市中医治未病糖尿病团队(2017年),国家中医内分泌(糖尿病)药物及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为中西医结合临床一级学科博士及硕士培养点。
目前糖尿病组教授4名(梁晓春、田国庆、张孟仁、朴元林)、副教授3名(尹德海、吴群励、屈岭)、主治医师6名(杨丹、崔雅忠、孙青、张倩、景光婵、石玥);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7名。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0余名,硕士研究生50余名。研究生在校期间90%以上被评为优秀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1人。
专业组成员承担各类课题4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项,国家科技部课题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首发重点攻关项目2项,首发自主创新项目4项,教育部博士点项目1项,中医药管理局项目9项,院校级课题10项。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4余篇,中文论文277余篇,获优秀论文6篇,主编有关糖尿病书籍12部,参编8部。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简述如下:
  1.国内首先提出糖尿病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治疗:祝谌予教授1978年在国内首先提出糖尿病患者存在瘀血的学术观点,报道了用活血化瘀为主治疗糖尿病获效的病例。并在国内率先开展对糖尿病血瘀证的研究。结果证实糖尿病血瘀证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改变、红细胞形态异常、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等异常,并发现糖尿病无血瘀证患者亦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异常,提出对糖尿病患者要及早采用活血化瘀治疗,防患于未然。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 
2.国内首先确定糖尿病辨证指标和分型治疗:传统中医治疗糖尿病是按照“三消”辨治,80年代初祝谌予教授认为这种分型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组织糖尿病专业组对110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7个证型(阴虚型、阴虚火旺型、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火旺型、阴阳两虚型、阴阳两虚火旺型、血瘀阻滞型),并确定了证候标准及其治疗原则和代表方剂,论文发表在1982年上海中医药杂志。当时这种辨证分型标准的提出对促进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客观化、标准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1993年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其中含有消渴病的辨证分型)奠定了基础。
3.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祝谌予教授继承施今墨老师的治疗糖尿病的经验,创立了益气养阴活血方,临床用于治疗气阴两虚血瘀证糖尿病患者,指导研究生证实该方能够在降低血糖的同时,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增加红细胞变形性,抑制体外血栓形成,89年论文发表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中文版和英文版。临床应用了近20年,发表论文10多篇。
    4.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研究:
团队积极开展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慢性病并发症的研究,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冠心病、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及糖尿病脑病等。尤其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领域研究深入,处国内领先水平。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本课题组总结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研制了筋脉通胶囊。临床治疗了数万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多数患者解除了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所造成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实验研究表明,筋脉通能够增快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抗脂质过氧化,改善多元醇代谢;减轻坐骨神经蛋白非酶糖化终产物(AGEs)的形成,降低坐骨神经AGEs受体mRNA的表达。能够改善糖尿病大鼠近端胃排空异常的作用,可能对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亦有一定的作用。课题组主笔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辨证分型标准已纳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规范》。提出的应当高度重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神经修复再生作用并进行了中药对其的系列干预研究。相关工作多次在国内大会交流,发表论文40余篇,SCI论文10余篇,先后获北京市科技成果及华夏科技成果等奖项。
报考意向
招生信息
北京协和医院
博士研究生
  • 序号
  • 专业
  • 招生人数
  • 年份
报考意向
姓名:
手机号码:
邮箱:
毕业院校:
所学专业:
报考类型:
学术学位博士
学术学位硕士
专业学位硕士
临床专业学位博士
个人简历*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成绩单 *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其他材料: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备注:
科研项目

承担课题题目:

1.        补肾活血方对糖尿病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海马胆碱能系统及病理形态学改变的影响”的研究。北京协和医院课题。2002.9~2005.9

2.        肺癌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中药干预的研究。北京协和医院课题。2007.1~2010.1

3.        筋脉通对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北京首都发展基金课题。项目编号:SF-2009-III-29。起止时间:2010.8~2013.8

4.        郭赛珊教授治疗糖尿病认知障碍经验方-补肾活血方作用机制研究。北京市中医管理局2013年度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项目。项目编号:JJ2013-53。起止时间:2014.1~2015.12

5.        菟丝子、淫羊藿提取物配伍对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及凋亡通路的影响。北京市中医管理局2015年度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项目。项目编号:JJ2015-68。起止时间:2015.11-2017.10.

6.        菟丝子、女贞子及淫羊藿提取物配伍对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及凋亡通路的影响。北京首都发展基金课题。项目编号:首发2016-2-4019起止时间:2016.1.1-2018.12.31

7.        中药筋脉通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优化方案临床研究。北京首都发展基金课题,重点攻关。项目编号:首发2020-1-4013起止时间:2020.7.1-2023.6.30

8.        死亡相关蛋白激酶1介导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及兔仙合剂对其干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82074404起止时间:202101-202412 55.0万


研究成果

2001“补肾活血方对缺血再灌脑损伤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获北京协和医院科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一)

2009“名医祝谌予治疗糖尿病的学术经验及其传承发展”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五)

2009“名医祝谌予治疗糖尿病的学术经验及其传承发展” 北京市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五)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医教学改革的实践”获2012年度北京协和医学院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五)

2016“糖尿病并发症防治手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普奖(排名第二)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