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风采
杨爱明
浏览量:7259   转发量:21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教授
  • 导师类别:博士生导师
  • 性别: 男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北京协和医院
  • 所属专业: 内科学
  • 邮箱 : yangaiming@medmail.com.cn
  • 工作电话 : -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杨爱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消化内镜培训中心主任。

曾荣获卫生健康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担任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超声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北京市消化内镜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担任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副主编。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早期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及发病机制研究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团队展示

一、消化内科简介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1930年,张孝骞教授筹建内科消化专业组,开设我国首个消化专科门诊。随后,张孝骞教授、文士域教授、陈敏章教授、潘国宗教授先后担任组长。

       1993年,消化内科专业组独立成科,陆星华教授、柯美云教授、钱家鸣教授曾先后担任消化内科主任。消化内科是教育部的重点学科之一,2010年首批入选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在学术方面,消化内科的前辈们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张孝骞教授担任中华内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陈敏章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会长、潘国宗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陆星华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钱家鸣教授担任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二、消化内镜中心简介

       消化内科有很多开创性的研究,在我国消化内镜技术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引领工作。比如文士域教授开创了国内炎症性肠病的研究先河。1924年,完成了首例硬式内镜。两张病程记录,是1924年,一位协和的西班牙裔内科医生所记载的,它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乙状结肠镜(硬式内镜)检查的记录,在临床意义上具有极高的价值。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陈敏章教授在国内率先引进并开展纤维胃镜、结肠镜等内镜检查技术,也完成了我国首例ERCP。80年代,陆星华教授国内最早开展静脉曲张硬化的治疗。90年代,开展了国内最早的超声内镜工作。2006年,在国内最早开展了胃早期癌黏膜剥离术。

 

三、消化内科临床教学

       消化内科历来十分重视教学工作。消化内科专业组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入选国家教委硕士点,1982年成为博士点,1984年成立国内首家消化内镜培训中心,2007年我们又成立内镜超声俱乐部,作为平台和中心进行学科教学的传播和交流。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消化内科为全国培养了进修医师千余人,在消化病学、内镜、胃肠动力、幽门螺杆菌、胃肠激素等各亚专业领域培养了大量人才。

       在学术会议交流方面,每年一届的消化疾病与消化内镜研讨会、胃肠神经病学与动力学术会议、IBD等学术会议,现在都已成为国内的品牌会议。无论是张孝骞教授与Swaz教授进行教学查房,还是陈敏章教授在中华医学会首届消化内镜学术会议上发言等,他们都在国际的学术舞台上将协和的学术旗帜高高举起。

       协和教学工作注重床旁学习、言传身教、精益求精,他们坚持到病人床旁去,“盯”住病人。张孝骞教授经常说“病人把宝贵的生命交给了医院,我们更应该戒、慎、恐、惧”,张老的人生格言深深烙印在消化内科每一位医师心里,存在于科室的文化基因里。

       多科协作查房是大内科一直坚持的传统,更是消化内科的一大特色。除本专业组查房外,消化内科一直坚持的ERCP讨论、肠病疑难病会诊、内镜疑难病例讨论,还有内科学系在整合思维理念下开展的内科大查房等,都真正实现了各科之间的碰撞和整合,增强了大夫们对疾病的基础与临床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锻炼了“大视野”和“大思维”,对提高疑难病例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孝骞教授将《诗经》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作为自己坚持一生的行医理念,这也成为科室所有辉煌成就的精神密码,被深深烙印在科室文化中。前辈们始终把病人看作真正的老师,心里永远牵挂着病人,这些查阅病历、查房的照片体现了他们的精神和风范,也将永远激励和鞭策着我们。

 

三、消化内科科研成果

       在转化医学研究上,老前辈们也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目前,科室已经发展成包括胃肠动力、胰胆疾病、早癌、炎症性肠病等在内的多专业大平台,体现了消化内科鲜明的医疗特色。

       早在1933年,张孝骞教授就在JCI上发表Gastric secretion in fever and infectious diseases,首次测定了发热和感染患者胃激素分泌的变化情况。张孝骞教授一直重视科研,国内最早建立消化实验室(现为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肠道微生态重点实验室),并做了很多开拓性、前瞻性的工作。在前辈基础上,科室同事接续努力,消化内科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一些杰出的成果。同时,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主编了多部大型学术专著。


90年代以来,消化内科荣获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

1、胃肠激素及其受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

2、胃肠动力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三等奖,1994;

3、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05;

4、胰腺癌综合诊治方案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8;

5、胰腺癌流行病学、筛查方案及内镜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08/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9;

6、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诊治关键技术体系建立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6;

 

四、课题组介绍

       课题组承担及参与多项国家“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作为首席科学家牵头北京市科委项目,目前课题组临床博士后2人、科研博士后1人、硕士研究生2人、博士研究生3人,临床医学八年制2人、协和4+4试点班2名。

       消化内科实验室目前拥有独立的分子生物学平台、细胞生物学平台、二代测序平台,同时依托于转化医学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北京协和)、疑难重症与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均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每一位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

       目前课题组科研经费充足,欢迎有志的优秀研究生报考!


项目情况

一、课题组承担的重要项目:

2013,国家科技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杨爱明,胃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多中心技术体系建立和应用研究,2013BAI01B10,499.00万,2013年1月~2016年12月,已结题;

2016,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杨爱明,胃癌高危人群识别及预防研究,2016YFC1302802,310.00万,2016年9月~2020年12月,已结题;

2014,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招标,杨爱明,早期胃癌机会性筛查技术规范研究,D141100000414005,180.00万,2014年1月~2017年9月,已结题;

2018,北京市科委,首都健康保障培育研究,杨爱明,以胃早癌为抓手的京津冀消化内镜医联体平台,Z181100001618013,200.00万 ,2018年10月~2022年10月,在研;


二、课题组目前关注的研究方向:

1、消化系统早期恶性肿瘤(如胃癌)人工智能辅助内镜影像用于早期诊断的模型构建;

2、早癌的早期诊断分子生物学方法学的建立和临床应用;

3、胃早癌进展相关基因在癌前病变与胃癌转变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研究;


报考意向
报考意向
姓名:
手机号码:
邮箱:
毕业院校:
所学专业:
报考类型:
学术学位博士
学术学位硕士
专业学位硕士
临床专业学位博士
个人简历*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成绩单 *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其他材料: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备注:
科研项目

一、承担国家级课题:

2013,国家科技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杨爱明,胃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多中心技术体系建立和应用研究,2013BAI01B10,499.00万,2013年1月~2016年12月,已结题

2016,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杨爱明,胃癌高危人群识别及预防研究,2016YFC1302802,310.00万,2016年9月~2020年12月,已结题

二、承担省部级课题

2014,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招标,杨爱明,早期胃癌机会性筛查技术规范研究,D141100000414005,180.00万,2014年1月~2017年9月,已结题

2018,北京市科委,首都健康保障培育研究,杨爱明,以胃早癌为抓手的京津冀消化内镜医联体平台,Z181100001618013,200.00万 ,2018年10月~2022年4月,在研


研究成果

一、近年来发表的论文:

[1].  Chen,W., et al., Endoscopic resection for non-polypoid dysplasia in inflammatorybowel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meta-analysis. Surg Endosc, 2021. 35(4): p. 1534-1543.

 [2]. Feng, Y., et al., A new needle-based confocallaser endomicroscopy pattern of malignant pancreatic mucinous cystic lesions(with video). Endoscopic ultrasound, 2021.

 [3]. Feng, Y., et al., Biliary inflammation scoringfor immunoglobulin G4-related sclerosing cholangitis: an endoscopic approachwith endoscopic ultrasound. Surg Endosc, 2021.

 [4]. Guo, T., et al., Predicting MucosalProliferation in Ulcerative Colitis by Assessing Mucosal Vascular Pattern UnderNarrow Band Imaging Colonoscopy. Turk J Gastroenterol, 2021. 32(2): p. 203-208.

 [5]. Shi, W., et al., Delayed gastric bleeding afterEUS-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 of autoimmune pancreatitis. EndoscopicUltrasound, 2021. 10(1).

 [6]. Zhang, S., et al., GI endoscopy infectioncontrol strategy after COVID-19 peak: changing strategy for a changingepidemic. Gastrointest Endosc, 2021. 93(2): p. 530-532.e1.

 [7]. Zou, L., et al., Serum phospholipids arepotential biomarkers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gastric cancer. Clin Chim Acta,2021. 519: p. 276-284.

 [8]. Cheng, J., et al., Circulating miR-19a-3p andmiR-483-5p as Novel Diagnostic Biomarkers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GastricCancer. Medical science monitor : inter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and clinical research, 2020. 26: p. e923444.

 [9]. Chong, C., et al., 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tissue acquisition with or without macroscopic on-site evaluation: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Endoscopy, 2020. 52(10).

[10]. Feng,Y., et al., Validity and safety of corticosteroids alone without biliarystenting for obstructive jaundice in autoimmune pancreatitis. Pancreatology,2020. 20(8).

[11]. Feng,Y., et al., Needle-Based 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 Examination ofAutoimmune Pancreatitis With Cystic Lesions (With Video). Pancreas, 2020.49(4): p. e28-e29.

[12]. Tong,Y., et al., Ca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help differentiate inflammatoryintestinal diseases in China? Models applying random forest and convolutionalneural network approaches. BMC Med Inform Decis Mak, 2020. 20(1): p. 248.

[13]. Zhang,S., et al.,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Infection Control Strategy during COVIDPandemic: experience from a tertiary medical center in China. DigestiveEndoscopy, 2020.

[14]. Zhang,Y., et al., Dissecting expression profiles of 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 andearly gastric  cancer to explore crucialmolecules in intestinal-type gastric cancer tumorigenesis. J Pathol, 2020.251(2): p. 135-146.

[15]. 杨晔与杨爱明, 囊液生物标记物在胰腺囊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20. 37(5): 第376-380页.

[16]. 张晟瑜等, 结直肠异物病例的临床特点及内镜诊治.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0. 40(7): 第971-974页.

[17]. Chai,N.L., et al., Consensus on the digestive endoscopic tunnel technique. World JGastroenterol, 2019. 25(7): p. 744-776.

[18]. Guo,T., et al., Narrow-Band Imaging Colonoscopy to Assess Mucosal Angiogenesis inUlcerative Colitis. Gastroenterol Res Pract, 2019. 2019: p. 8312624.

[19]. Yu,H., et al., Analysis of Long Non-Coding RNA Expression Profile and FunctionalStudy of LOC389332 in Early Gastric Cancer. Med Sci Monit, 2019. 25: p.10114-10121.

[20]. Zhao,Y., et al., Educational virtual reality videos in improving bowel preparation qualityand satisfaction of outpatients undergoing colonoscopy: protocol of a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MJ Open, 2019. 9(8): p. e029483.

[21]. 蒋青伟等, 胆管癌和良性胆管狭窄的胆管腔内超声声像学特征比较.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9. 36(4): 第265-268页.

[22]. 李美姿与杨爱明, IgG4相关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糖尿病. 中华胰腺病杂志, 2019. 19(6): 第475-477页.

[23]. 李卓然, 吴晰与杨爱明,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扩大适应证的应用与质疑.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9. 36(8): 第548-551页.

[24]. Cheng,J., et al., Model to identify early-stage gastric cancers with deep invasion ofsubmucosa based on endoscopy and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findings. SurgEndosc, 2018. 32(2): p. 855-863.

[25]. Liu,A., et al., A case report of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initially presenting withesophageal dysphagia. Medicine (Baltimore), 2018. 97(45): p. e13184.

[26]. 费贵军等, 食管溃疡274例病因分析.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8. 38(8): 第742-745页.

[27]. 蒋青伟等, 非放大内镜下NICE分型判断结直肠肿瘤性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8. 35(5): 第345-349页.

[28]. 伍东升等, 内镜超声检查传统标准与Rosemont标准诊断慢性胰腺炎的对比分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8. 35(3): 第153-156页.

[29]. 杨爱明, 超声内镜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洽疗胆胰疾病.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8. 34(3): 第482-485页.

[30]. 张晟瑜等, 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结肠镜下表现: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中华内科杂志, 2018. 57(4): 第275-278页.

[31]. 张晟瑜等, 结肠镜穿孔病例特征及手术治疗引起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8. 35(7): 第465-469页.

[32]. 邹龙与杨爱明, 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治的研究进展.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8. 35(7): 第527-529页.

[33]. Feng,Y.L., et al., Use of needle-based 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 in thediagnosis of multifocal  intraductal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with high grade dysplasia. Endoscopy, 2017. 49(11):p. E277-E278.

[34]. Feng,Y., et al., Prophylactic rectal indomethacin may be ineffective for preventingpost-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pancreatitis in generalpatients: A meta-analysis. Dig Endosc, 2017. 29(3): p. 272-280.

[35]. Feng,Y., X. Zhu and A. Yang, Reply to Letter to the Editor of Digestive Endoscopy.Dig Endosc, 2017. 29(3): p. 384-385.

[36]. Guo,J., et al., Can 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needle-based confocal laserendomicroscopy replace fine-needle aspiration for pancreatic and mediastinaldiseases? Endoscopic Ultrasound, 2017. 6(6): p. 376.

[37]. Kuang,M., et al., A novel signature for stratifying the molecular heterogeneity ofthe tissue-infiltrating T-cell receptor repertoire reflects gastric cancerprognosis. Sci Rep, 2017. 7(1): p. 7762.

[38]. Luo,Y., et al., 68Ga-Exendin-4 PET/CT in Evaluation of 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Ethanol Ablation of an Insulinoma. Clin Nucl Med, 2017. 42(4): p. 310-311.

[39]. Nan,G., et al., Clinical use of 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aspiration: Guidelines and recommendations from Chinese Society of DigestiveEndoscopy. Endoscopic Ultrasound, 2017. 6(2): p. 75.

[40]. 费贵军, 侍效春与杨爱明, 霉菌性食管炎临床分析.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7. 37(10): 第1449-1451页.

[41]. 郭涛, 杨爱明与钱家鸣,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超声内镜特征表现及相关诊断进展. 中华胰腺病杂志, 2017. 17(2): 第137-139页.

[42]. 李晓青等, 上消化道梗阻、黄疸、胰腺多发囊性病变: 沟槽性胰腺炎?胰腺癌? 协和医学杂志, 2017.8(6): 第387-390页.

[43]. Feng,Y., et al., Probe-based 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 and solitary rectal ulcersyndrome. VideoGIE, 2016. 1(1): p. 18.

[44]. 程捷瑶等, 2015年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红细胞输注情况. 协和医学杂志, 2016. 7(5): 第362-366页.

[45]. 耿伟等, 不同人种乳糜泻患者临床特征的单中心临床分析. 中华内科杂志, 2016. 55(8): 第613-618页.

[46]. 郭涛, 杨爱明与钱家鸣, 慢性胰腺炎的超声内镜诊断及相关进展.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6. 33(12): 第891-894页.

[47]. 吴东等, 复方聚乙二醇分次与单次给药用于早晨结肠镜肠道准备效果的荟萃分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6. 33(12): 第842-846页.

[48]. 吴东等, 隔夜分次服用聚乙二醇联合西甲硅油提高上午结肠镜检查质量的价值研究.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6. 33(11): 第751-755页.

[49]. 杨爱明, 如何掌握超声内镜技术.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6. 33(10): 第657-658页.

[50]. 杨爱明与于航, 消化内镜与IgG4相关消化系统疾病.医学与哲学, 2016. 37(6): 第19-22,77页.

[51]. 于航等, 内镜超声检查术的阴性预测值对排除胰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6. 33(2): 第77-79页.

 

二、近年来的专利

1、杨爱明,带附送通道的消化内镜透明帽,实用新型专利,ZL 2018 2 2078117.8,2019.08.23,第二位;

2、杨爱明,一种爪型胆管及胰腺支架取出器械,发明专利,ZL 2018 1 1541466.7,2020.08.14,第四位;

3、杨爱明,一次性充气式手术器械放置装置,实用新型专利,ZL 2018 2 1890656.5,2019.09.03,第三位;

4、杨爱明,一种带加热保温功能的阶梯型标本反应观察器械,实用新型专利,ZL 2018 2 2001213.2,2019.07.23,第三位;

5、杨爱明,一次性可折叠微创手术器械放置装置,发明专利,ZL 2018 1 1365870.3,2020.08.25,第三位;

 

三、近年来获得的奖项

1、杨爱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1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二完成人。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