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李雪梅教授,博士生、临床博士后导师,2005年起任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主任至今。1997年作为中国优秀青年肾科医师之一,受国际肾脏病学会(ISN)奖学金资助,前往澳大利亚接受一周的肾科专科医师培训。2003-2005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从事危重病博士后研究。2015年成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和国家特出津贴获得者”。 2016年李雪梅教授发起并创立了PUMCH-MGH肾内科发展和医师培训基金,牵头组织申请并获得国际肾脏病学会授予并资助的PUMCH-MGH肾脏病姊妹中心,为促进肾内科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李雪梅教授一直热爱、注重临床工作,有坚实的内科学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各类原发性与继发性肾小球与小管间质疾病以及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与治疗均有独到、精辟的见解,对疑难危重症患者有行之有效的诊断与治疗措施,多次获得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1~3等奖。
李雪梅教授研究教学团队的骨干力量包括协和医院肾内科2名教授,1名副教授和7名主治医生。团队近10年申请国家、省部级和院校级的科研和教学项目1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培养研究生总数 28 名,其中已培养博士生 24名,在读博士生 3名,已培养硕士生 7名。
研究团队重视发挥学生特长与主观能动性,建立“启发-讨论-实践”的循环、螺旋提高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从学会阅读文献、凝练问题起锻炼独立思考能力,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从文献及课题组前期结果中寻找解决临床、科研问题的发现,继而在研究生组会中发动学生讨论,教师作为“旁观者与指引着”对学生的想法及学生之间的讨论加以引导、使其在正确的方法下驶入正确的方向。通过“启发-讨论-实践”的教学方法改革,学生摆脱了被动思考、灌输式的学习,得到了科研实践能力的真正提升。目前在读的研究生已经有多名研究生成果申请院、校级研究生/大学生创新课题并获得资助,研究生们获得各类奖学金多项以及国际会议交流资助等,在职研究生以及毕业者已在各单位岗位成为骨干力量。
李雪梅教授研究团队长期关注科室教学梯队的建设与合理化。鼓励团队中的青年骨干积极参加各种各类学习机会,为青年医师培训和发展寻求机会。自2000年后,支持并帮助肾内科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学术交流,自2006年后每年支持10余位医护技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会议。近5年促成多次国际肾脏病学界顶级专家来院与青年教师面对面沟通交流。经过十年的努力,2015年带领肾内科团队成功申请到国际肾脏病学会(ISN)Sister Unit项目支持,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MGH)建立姊妹单位关系,双方定期互访,为青年教师提供临床与科研交流机会,接受国际高水平专家指导。该项目成果受到ISN国际评委好评,2020年初该项目已经成功晋级为A级。在ISN姊妹单位建立的同时,在协和基金会支持下建立了“PUMCH-MGH肾内科医师培训”专项基金,切实为青年医师的培养与交流提供实质性支持。
2010年后,李雪梅团队两次对北京市平谷区35岁以上的农村居民进行大规模CKD调研,共抽取了42个行政村的1万多例居民。对万余家庭进行CKD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基层慢病防治骨干200余名,编写了CKD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研究探明中国北方地区CKD的流行病学资料,揭示肾结石高发的特点,分析危险因素和干预手段,确立延缓CKD进展的治疗原则。
10年来,李雪梅教授率先开展CKD患者脑结构和功能研究,为早期干预CKD脑损伤提供了思路。两次受邀参加美国肾脏病年会发言,成果受国际同行的认可。制定的CKD认知功能量表有重要临床价值和卫生管理意义。
在国家罕见病平台支持下,李雪梅团队在国内最早诊断和报道IgG4相关疾病肾脏损害,阐明该疾病肾脏损害的多样性,为制定IgG4相关肾脏疾病的诊治奠定了基础。基于对此疾病的深刻认识,多次受邀全国会议讲座发言。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序号 | 起止时间 | 科研名称 | 科研级别 | 金额(万元) | 担任角色 |
1 | 2018-2022 | IgA肾病分型诊断与预后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 | 245.3 | 主持 |
2 | 2016-2020 | 协和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 协和学教与创新计划项目 | 100 | 主持 |
3 | 2012-2014 | 计划农村慢性病控制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研究 |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520 | 主持 |
4 | 2012-2015 | 慢性肾脏病并发症防治的关键技术 |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457 | 主持 |
5 | 2012-2015 | 早期诊断干预对改善医院获得性急性肾损伤预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 首发基金重点攻关类 | 68.72 | 主持 |
1. 牵头并参与国际高水平临床药理研究。A、作为全球ISCHEMIC-CKD研究(8000人)项目中国区多中心负责人,带领中国团队短期入组患者居全球第五,质量检查优秀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与授奖,因此受邀免费参加2019美国心脏病学会AHA scientific sessions- Ischemia研究 Late Breaking汇报,成果见于2020年New Engl J Med。 B、从I期至III期全程参加全球首次首先首创的、改善肾性贫血的口服制剂罗沙司他HIF-PHI临床研究,为开辟肾性贫血治疗的新纪元做出贡献。该研究成果发表于2019年《N Engl J Med》,成为各类国内外会议的焦点。
2. 慢性肾病脑血管疾病是近年国际关注的热点,对CKD患者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成功诊治,提高了科室和同行对该病的认知和成功救治(2010年医疗成果三等奖,年会病例交流)。随后在承担的国家十二五项目,牵头多中心开展了400例CKD患者认知功能和头颅核磁功能评价及小血管病的研究,结果多次在国际会议接受口头交流邀请,并多次在肾脏病学术年会作口头及壁报交流并获奖。
3.注重慢性肾病患者人群管理,完成了国内首次农村代谢综合征肾损害7000人群的5年随访,并新建共计10550例代谢相关队列。与此同时,与当地政府构建了农村CKD管理平台(主持国家十二五民生项目)。课题组发现乙肝病毒感染和高尿酸为CKD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泌尿系结石为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确定了正常人群白蛋白尿界值;首次在国内开展儿童eGFR公式的研发。该系列工作获医院2013年度科研一等奖;糖尿病肾病等继发性肾脏病的基础研究、IgA肾脏病影像学研究等临床研究,均获得北京市科委课题支持
5抗GBM急进性肾炎如合并肺出血救治:在国内率先开展强化免疫抑制(冲击)联合双膜血浆置换及体外枸橼酸抗凝等综合治疗方案,使35%患者肾功能恢复脱离透析,病死率降至10.3%,获2009年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三等奖。同年应邀分别在日本和全国年会进行专题讲座。
6.急性肾损伤(AKI)临床基础研究:国内最早关注细胞凋亡(1995年),开展急性肾缺血与EPO早期干预的可行性研究(2010);在高危妊娠患者中Help综合征的成功救治以及CKD患者成功妊娠20年工作总结获得医院医疗成果奖;与NIH合作研究抗炎作用在重症肾损伤及糖尿病中炎症与胰岛素抵抗等相关作用,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首发重点攻关项目等支持。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