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本人2008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师从金征宇教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目前为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副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头颈学组青年委员。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磁共振学组委员。2018年作为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访问学者学习头颈肿瘤人工智能的临床研究。2017年完成美国UCSF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院(CTSI)的临床研究设计课程,2020年完成美国UCSF的导师培训项目(MTP)。擅长头颈疾病的影像诊断,长期担任北京协和医院头颈肿瘤MDT会诊专家,侧颅底疾病MDT会诊专家,帕金森病MDT会诊专家,颞下颌关节病MDT会诊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为头颈影像,包括头颈血管及肿瘤疾病的CT及MR影像研究,头颈影像人工智能的研究,高分辨颞骨CT,高场眼眶MR等。近5主持国家自然青年科学基金1项,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1项。发表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中文核心期刊10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SCI文章7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在北美放射学年会、欧洲放射学年会以及国际磁共振协会年会进行会议发言11次,壁报10篇。中华医学会全国放射学年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全国头颈部影像学大会、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学术年会发言10次,壁报3篇。参与编写专著12部。
教学工作方面,担任放射科临床博士后教秘,组织放射科临床博士后招收、培训及考核答辩等工作。北京协和医院影像与核医学系讲师,每年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学生、研究生授课。参与学系继续教育工作,每年为住院医师、进修医师授课。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住院医师基地病例导师,指导基地住院医师6名,北京市住院医师一阶段考试通过率100%,协助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临床博士后3人。主持北京协和医学院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1项。参与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学课题4项。参与编写专著12部,其中3部担任编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北京协和医院优秀员工、优秀教师,曾获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北京协和医院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文组)三等奖。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2007年-2010年,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开展第一代、第二代双源CT双能量扫描,证实双源双能量CT头颈CTA去骨图像质量良好,对血管狭窄及颅内动脉瘤的显示,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建立了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头颈CTA扫描及重建标准化方案,并在全国多家医院推广。2015年,课题组开展第三代双源CT低剂量低对比剂头颈CTA研究,首次采用70Kv管电压及25ml对比剂建立了头颈血管联合扫描方案。累计发表中文核心期刊文章7篇,其中两篇为中华系列杂志,发表SCI论著2篇,参与编写《头颈部CT血管成像扫描方案及注射方案专家共识》,并在《中华放射学杂志》发表(2019,53(2):81-87)。2017年,课题组开展颈动脉斑块影像组学研究,获得初步研究结果。进一步开展头颈周围脂肪的影像组学特征研究,获得国自然青年课题基金资助。
2015年,课题组开展头颈肿瘤多参数MR技术研究,国内率先采用3D pCASL非对比剂增强灌注成像用于头颈部肿瘤,建立了RESOLVE DWI结合多层技术及高分辨线圈的扫描方案,与传统RESOVLE DWI相比,时间缩短一半,SNR显著提高。开展多参数PET/MR与头颈鳞癌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免疫组化指标的研究。相关研究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著3篇,SCI论著2篇,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课题1项。2018年,课题组开展腮腺酰胺质子转移(APT)成像研究,证实腮腺病变的3D APT扫描方案具有可行性及较好的图像质量。研究结果发表在JCR为Q2区的《Quant Imaging Med Surg》(IF=3.837)。
2018年,课题组开展头颈部疑难罕见病的相关研究,国内率先采用高场MR诊断上睑退缩症的TAO患者,颞骨高分辨CT用于小耳畸形患者听力辅助设备植入术前评估,头颈CTA对颈动脉体瘤术中出血量预测价值研究。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著3篇,SCI文章2篇。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
SCI文章:(#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中文核心期刊文章:(#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