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儿科研究所感染与病毒研究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童危重感染诊治”创新单元主任,医学博士,研究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病原学及免疫机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传染病专项子课题、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等课题,发表论文共16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
学术任职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感染学组 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临床病毒学组 副组长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理事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分子诊断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中药协会儿童健康与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儿科感染学组 西医组 组长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感染控制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生物信息学分会常务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 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 委员
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流感预防控制工作委员会 委员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 儿童健康临床标准与规范分会儿童临床实验医学标准与规范专业学组委员
主要学术成绩
1、较早的对北京地区流行的麻疹野病毒株的基因型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北京地区麻疹野病毒株的优势基因型及可能的输入途径,为北京地区麻疹的控制提供了参考数据。
2、在美国NIH的资助下,对儿童SARS病例的临床特征和远期临床后果进行了随访研究,发现儿童SARS 病例较成人SARS病例症状轻、预后较好,并发症少。
3、呼吸道病毒病原学研究方面,在科技部重大传染病专项的支持下,对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例的病毒病原学进行持续多年的多病原动态监测,纳入5000余例住院及内科急救室就诊的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结果显示,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和副流感病毒是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病原,该结果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治对策的制定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参考资料。
4、新发呼吸道病毒的研究: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微生物研究所合作,在国内儿童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发现近年国际上新发现的C组鼻病毒、心脏病毒、WU和KI多瘤病毒、以及新型肠道病毒C104和C117,丰富了国内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原学资料。
5、儿童EB病毒感染疾病的研究:在国内较早开展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和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遗传背景、细胞免疫和NK细胞功能、病毒变异等方面的研究,首先大样本的报道了国内儿童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和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征;研究发现部分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存在家族性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基因突变,为国内EB病毒相关疾病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6、对原发性EB病毒感染后EB病毒编码miRNA的表达及EBV-HLH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血浆miR-BART16-1可能是EBV-HLH病情进展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7、儿童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病原学方面,初步获得国内部分地区儿童病毒脑炎脑膜炎的病毒病原谱系特征,以及引起儿童病毒脑炎脑膜炎的肠道病毒的优势血清型和基因型;率先报道国内埃可18病毒所致儿童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的暴发流行,获得了病毒株和全基因组序列。
8、组织编写《儿童非肿瘤性EBV感染相关主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建议》(中华儿科杂志,2016)和《EB病毒实验室诊断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8)。
9、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团队、北京大学魏文胜团队在《Cell》发表题为“Human neonatal Fc receptor is the cellular uncoating receptor forEnterovirus B”的论文,发现人类新生儿Fc受体(humanneonatal Fc receptor, FcRn)是多个B族肠道病毒的通用脱衣壳受体,并通过解析病毒与其吸附受体(attachment receptor)和脱衣壳受体(uncoatingreceptor)在不同pH条件下复合物的原子/近原子水平高分辨率电镜结构,从分子水平揭示了“双受体系统”中两种受体的不同作用机制,系统地阐明了肠道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入侵机制。
10、获发明专利“一种人的NK细胞系”(专利号:ZL 2017 1 1386890.4)。
获奖
1. 《重要和新发现呼吸道病毒的病原学研究及其应用》荣获2015年度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50108),排名第九;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王健伟、许文波、申昆玲、毛乃颖、李太生、朱 贞、郭 丽、崔爱利、谢正德、张 燕、范洪伟、周红莉、肖 艳、于德山、余鹏博)
2. 《重要和新发现呼吸道及肠道病毒的病原学研究及其应用》荣获2015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5-253),排名第十三;(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王健伟,任丽丽,许文波,郭丽,毛乃颖,相子春,朱贞,肖艳,崔爱利,周红莉,张勇,杨帆,谢正德,李太生,董杰)
团队现有工作人员12人,研究系列人员6人,技术系列人员6人。6名研究系列人员中5人具博士学位,1人具学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3人。科研骨干成员简历如下:
许黎黎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学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博士后,香港大学微生物系新发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现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重症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原谱、致病机制及防治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任务、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医院管理局青年人才培养“青苗”计划、协和科技新星人才培养计划、协和青年教师培养项目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ell》《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1篇,作为第一发明人拥有2项国内授权专利。科研成果“重大传染病动物模型资源库的建立及应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5完成人),“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3完成人)。曾获第八批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奖、中国医学科学院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奖、协和科技新星等荣誉称号。作为副主编参编并出版《我们身边的人兽共患病》和《常见和新发传染病动物模型》两部科普专著。
陈祥鹏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儿科研究所感染与病毒研究室副主任,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病原学研究,肠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及感染致病机制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和任务各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京市优秀人才基金1项、首都医科大学相关研究基金2项。担任中国中药协会儿童健康与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感染学组秘书),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分子诊断学会委员(感染学组秘书),JPIDS儿科感染中文版期刊青年编委,《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编委;《Virologica Sinica》,《Archives of Virology》,《Journal of NeuroVirology》等多个杂志审稿人。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在《CELL》、《EMI》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关于“揭示肠道病毒入侵细胞的分子机制”研究成果入选2019年中国医学重大进展。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被评为“防疫抗疫先进个人”。
朱云 助理研究员,医学博士。201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师从流感专家舒跃龙研究员。近五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中重要呼吸道病毒的变异变迁规律和腺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研究。2019.5-2020.6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儿科系进修学习,主要研究方向为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包膜病毒入侵机制和抑制病毒胞膜和细胞膜融合的多肽药物研究,COVID-19期间参与建立基于假病毒和cell-based ELISA技术检测COVID-19病人血清中和抗体的方法学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杂志。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任务1项,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公共卫生专项子课题1项以及北京优秀人才青年骨干项目1项以及首都医科大学基础-临床科研合作基金等2项校级课题;2016年入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苗圃计划”。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单元和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等多项课题。在《Emerging Microbes Infections》,《Virologica sinica》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1篇,其中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6篇,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2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或者共同通讯作者8篇。担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分子诊断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第十八届呼吸学组青年协作组秘书。担任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的审稿专家。
艾军红 助理研究员,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在读。2012年硕士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儿内科学专业,师从儿童EB病毒感染专家谢正德教授。近五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腹泻相关病原变异变迁规律及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研究。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任务1项、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首都医科大学校级课题1项。其中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结题入选《2016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选编》。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北京市科委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等多项课题。发表SCI论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6篇,以第一作者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6篇。
王然 助理研究员,医学博士。自2014年起,一直从事以登革病毒、寨卡病毒和日本脑炎病毒为代表的蚊媒黄病毒基础研究工作,主要关注黄病毒间的交叉免疫反应和创新型黄病毒疫苗及其免疫优化策略的研究,在疫苗构建、免疫策略和效果评价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在《Vaccine》《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等杂志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3篇,核心期刊论文3篇,作为第二发明人的发明专利1项。担任《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Infec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编委,《Reviews in Medical Virolog》《Virologica Sinica》《Immunological Investigations》《Vaccine》《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等期刊审稿人,中国疫苗行业协会核酸疫苗分会委员。
近五年团队骨干成员主持项目
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专项子任务,病原感染与传播的实验模型及适应性进化与致病性、宿主嗜性研究,2016YFD0500304,2016.07-2020.12,336万元,已结题。(许黎黎)
2. 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宏基因组学检测方法与诊断产品研发”子任务,儿童感染宏基因组学诊断方法与技术研究,2018ZX10305409-001-004,2018.01-2021.06,66.5万,已结题。(许黎黎)
3. 北京市医院管理局青年人才培养“青苗”计划,基于CRISPR-Cas9系统筛选介导B组腺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关键基因及潜在受体的研究,QML20171201,2018.01-2019.12,6万元,已结题。(许黎黎)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81971922,基于 CRISPR-Cas9 表面蛋白文库对埃可病 毒 18 型受体的高通量筛选、鉴定及功能研究,2020-01 至 2023-12,55 万元,在研。(陈祥鹏)
5.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基金项目,7184208,基于 CRISPR-Cas9 系统对埃可病毒 18 感染相关宿主关键基因的筛选研究,2018-01 至 2019-12,10 万元,已结题。(陈祥鹏)
6.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任务,2018ZX10201002-003-009, 手足口病相关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2018-01 至 2020-12,24.51 万元,已结题。(陈祥鹏)
7.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任务,2017ZX10104001-005-010, 基于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溯源技术在医院 系统的应用,2017-01 至 2020-12,42.51 万元,已结题。(陈祥鹏)
8. 北京市市委组织部,北京市优秀人才基金项目,2014000021469G237,我国部分地区儿童病毒性脑炎病原中肠道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2015-01 至 2016-12,5 万元,结题。(陈祥鹏)
9.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公共卫生项目,北京市重点呼吸道传染病分子溯源技术研究及应用(子课题),2021.1-2021.12, 12万元,在研。(朱云)
10. 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7204258,人腺病毒7型感染THP-1细胞激活NLRP3炎症小体的分子机制研究,2020/01-2021/12,10万元,在研。(朱云)
11.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任务),2018ZX10201002-008-008,儿童流感的流行特征和流感预测预警模型的验证与应用,2018/01-2020/12,25.21万元,已结题。(朱云)
12. 首都医科大学培育基金,PYZ19052,人腺病毒7型感染THP-1细胞激活NLRP3炎症小体的分子机制研究,2019/01-2020/12,5万元,已结题。(朱云)
13.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临床科研合作基金,面上项目,17JL46,中国儿童中人冠状病毒的复制特点和基因变异及重组研究,2017/1-2018/12,5万元,已结题。(朱云)
14. 北京儿童医院“苗圃计划”,BCHYIPB-2016-12,儿北京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人冠状病毒感染状况及S、N 和RdRp 基因特征研究,2016/1-2018/12,3万元,已结题。(朱云)
15. 北京市委优秀人才青年骨干项目,2014000021469G239,北京地区儿童副流感病毒流行规律及变异分析研究,2015/1-2016/12,5万元,已结题。(朱云)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8ZX10201002-009-005,北京市重症儿童 急性胃肠炎流行趋势研究及预测预警模型临床系统应用,2018-01 至 2020-12,25.34 万元,已结题。(艾军红)
17.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项目,7154195,EB 病毒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 症中 EB 病毒 microRNAs 表达研究,2015-01 至 2016-12,8 万元,已结题。(艾军红)
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2002130,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诱导的交叉反应性 T 细胞和 IgG 抗体在寨卡病毒垂直传播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2021-01 至 2023-12,24 万元,在研。(王然)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1.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呼吸道病毒性传染病病原谱流行规律及变异研究》子课题《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谱特点及重要呼吸道病毒流行规律研究》(编号2017ZX10103004-004);
2.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病毒性传染病病原谱和病毒基因变异变迁规律研究》(编号2018ZX10713002);
3.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重点研究专题《EV-A71 疫苗大规模应用后基于医院监测的儿童手足口病病原学研究》(编号L192014);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人腺病毒7型感染激活炎症小体的机制研究》(编号82072266);
5.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儿童危重感染诊断关键技术和免疫机制研究》(编号2019-I2M-5-026)。
1、较早的对北京地区流行的麻疹野病毒株的基因型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北京地区麻疹野病毒株的优势基因型及可能的输入途径,为北京地区麻疹的控制提供了参考数据。
2、在美国NIH的资助下,对儿童SARS病例的临床特征和远期临床后果进行了随访研究,发现儿童SARS 病例较成人SARS病例症状轻、预后较好,并发症少。
3、呼吸道病毒病原学研究方面,在科技部重大传染病专项的支持下,对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例的病毒病原学进行持续多年的多病原动态监测,纳入5000余例住院及内科急救室就诊的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结果显示,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和副流感病毒是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病原,该结果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治对策的制定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参考资料。
4、新发呼吸道病毒的研究: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微生物研究所合作,在国内儿童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发现近年国际上新发现的C组鼻病毒、心脏病毒、WU和KI多瘤病毒、以及新型肠道病毒C104和C117,丰富了国内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原学资料。
5、儿童EB病毒感染疾病的研究:在国内较早开展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和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遗传背景、细胞免疫和NK细胞功能、病毒变异等方面的研究,首先大样本的报道了国内儿童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和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征;研究发现部分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存在家族性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基因突变,为国内EB病毒相关疾病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6、对原发性EB病毒感染后EB病毒编码miRNA的表达及EBV-HLH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血浆miR-BART16-1可能是EBV-HLH病情进展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7、儿童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病原学方面,初步获得国内部分地区儿童病毒脑炎脑膜炎的病毒病原谱系特征,以及引起儿童病毒脑炎脑膜炎的肠道病毒的优势血清型和基因型;率先报道国内埃可18病毒所致儿童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的暴发流行,获得了病毒株和全基因组序列。
8、组织编写《儿童非肿瘤性EBV感染相关主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建议》(中华儿科杂志,2016)和《EB病毒实验室诊断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8)。
9、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团队、北京大学魏文胜团队在《Cell》发表题为“Human neonatal Fc receptor is the cellular uncoating receptor forEnterovirus B”的论文,发现人类新生儿Fc受体(humanneonatal Fc receptor, FcRn)是多个B族肠道病毒的通用脱衣壳受体,并通过解析病毒与其吸附受体(attachment receptor)和脱衣壳受体(uncoatingreceptor)在不同pH条件下复合物的原子/近原子水平高分辨率电镜结构,从分子水平揭示了“双受体系统”中两种受体的不同作用机制,系统地阐明了肠道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入侵机制。
10、获发明专利“一种人的NK细胞系”(专利号:ZL 2017 1 1386890.4)。
文件上传中...